Project 35 第四部份-藝術家簡介

Project 35 第四部份-藝術家簡介

烏拉.梵.布蘭登柏格(Ulla Von Brandenburg)
1974年生於德國喀爾斯魯俄 ,現居住、工作於巴黎。她於2004年從漢堡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個展經歷包括:巴黎東京宮(2006年)、舊金山沃蒂斯當代藝術學院(2008年)、都柏林的愛爾蘭當代美術館(2008年),與倫敦Pilar Corrias畫廊(2009年)。聯展經歷包括:日本橫濱三年展(2008年)、 第四屆比利時梅赫倫影像雙年展(2009年),以及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2009年)。2007年,她被授予德國不來梅Bottcherstraße 藝術獎和Jürgen-Ponto基金會的創作獎金。

伊洛迪.彭(Elodie Pong)
1966年生於波士頓,現居住和工作於瑞士蘇黎世。個展曾於以多所機構展出,包括:Tokyo Wonder Site Shibuya與東京錄像藝術中心合作(2005年)、紐約廚房藝廊(2009年)、 瑞士洛桑大學的當代藝術空間(2010)和倫敦 BFI 畫廊(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紐約新博物館《解密日子》(Declassified Days)(2009年)、馬德里 Arte Dos de Mayo 藝術中心的《CA2M》展(2009年),丹麥奧胡斯 ARoS 美術館《難道這就是愛?》(This Is Love?)(2010年)。獲獎經歷包括 UBS文化基金會獎2007年)。

Chto Delat(如何是好呢?)
於2003年成立於俄羅斯聖彼得堡,是一個由來自聖彼得堡、莫斯科和夏諾夫哥羅德的藝術家、評論家、哲學家和作家所組成的藝術團體。成員分別是:奧爾加.伊格若瓦(Olga Egorova/Tsaplya)、艾迪姆.馬坎(Artiom Magun)、尼古拉.奧里恩尼克夫(Nikolai Oleinikov)、納塔利婭.派許那(Natalia Pershina/Glucklya)、阿列克謝.潘金(Alexei Penzin)、大衛.里夫(David Riff),亞歷山大.史金丹(Alexander Skidan)、基里爾.舒瓦洛夫(Kirill Shuvalov),奧克什那.堤莫費瓦(Oxana Timofeeva)和德米崔.瓦倫斯基(Dmitry Vilensky)。他們的目標是將政治理論、藝術和行動融合成各種的藝術創作計畫,包括錄像作品、裝置、和免費刊物。個展經歷: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的 Nova藝廊(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荷蘭凡艾比美術館《Play Van Abbe, Part 1: The Game and the Players》(2009年)、第11屆伊斯坦堡雙年展(2009),義大利比耶拉Pistoretto藝術基金會《實踐記憶–於現在,以及所有的時間中》(Practicing Memory–in a Time of All-Encompassing Present)(2010年),馬德里Reina Sofiae國家藝術中心《波托西原則: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吟唱自己的歌?》(The Potosi Principle: How Shall We Sing the Lord’s Song in a Strange Land?)(2010年)、 俄羅斯葉卡捷琳堡(Ekaterinburg)第一屆《烏拉爾工業當代藝術雙年展》(2010年),和休斯頓 Eldorado Ballroom《社會主義殖民展》(2010年)。

陳界仁
1960年生於臺灣桃園,高職畢業,生活和工作於臺灣臺北。80年代臺灣戒嚴時期,曾經以遊擊式的行為藝術干擾當時的政治體制,並策劃地下的藝術展覽與小劇場活動。90年代,陳界仁以電腦修改歷史上刑罰照片的系列作品《魂魄暴亂1900-1999》,討論在既有的「攝影史」外,還有處於「失語」和被詮釋位置的「被攝影者的歷史」。 2002年,陳界仁開始專注於錄影裝置的影像敍事,他通過對「邊緣區域」的歷史脈絡與現實處境的重新挖掘、反思,以及運用想像、重新創造,甚至逾越法律規範等方法,構成他影片中的敍事策略。他將拍攝影片視為是「書寫邊緣區域的脈絡」、「去除內部與外部的殖民意識」以及「向他者開放」的行動。作品曾個展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洛杉磯REDCAT藝術中心、馬德里蘇菲雅皇后國家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美術館、巴黎網球場國家畫廊等機構。參加過的聯展包括:威尼斯雙年展、里昂雙年展、聖保羅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雪梨雙年展、伊斯坦堡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光州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福岡亞洲藝術三年展、布里斯本亞太三年展等當代藝術展覽,以及西班牙、里斯本、阿爾等攝影節與倫敦、溫哥華、愛丁堡、鹿特丹等電影節。曾獲2009年台灣國家文藝獎─視覺藝術類、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特別獎。

曼諾.德.波爾(Manon de Boer)
1966年生於印度 Kodaicanal ,現居住、工作於比利時布魯塞爾。1990年,她自鹿特丹美術學院獲藝術學士學位,1990-1992年於阿姆斯特丹里克斯美術學院修習研究所課程。個展經歷包括:鹿特丹 Witte de With 藝廊(2008)、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2008年)、 布魯塞爾 Jan Mot 藝廊,(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紐約P.S.1美術館《國際和國家藝術計畫》(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Projects)(2007年)、布魯塞爾Argos媒體藝術中心《打開記錄》(Open Archive)(2007年)、 法國梅斯FRAC Lorraine藝術村《我忽略了,那些關於她們的二、三事》(2 ou 3 choses que j’ignore d’elles)(2007)、 法國里爾美術館《影像領土》(Territoires de l’Image)(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2007)、柏林雙年展(2008年),與聖保羅雙年展(2010)。

安琪拉.德塔尼柯與拉斐爾.賴因(Angela Detanico and Rafael Lain)
分別於1974和1973年生於巴西 ,目前居住、工作於巴黎和聖保羅兩地。從1996年合作以來曾巴黎Zadkine美術館(2007年)、 巴西美景市Pampulha美術館(2008年)、巴黎 Jeu de Paume 藝廊(2008年)舉辦個展。聯展經歷則包括:聖保羅雙年展(2004年和2006年)、 巴黎當代藝術基金會《撥雲見日》(Sudden Impact)(2006年)、 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麥德林》(Encuentro Internacional Medellín)(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2007年),第十屆哈瓦那雙年展(2009年)、 紐約安南岱爾哈德森 CCS 巴德學院《活在同一個屋簷下:馬德.路易斯赫塞爾策展研究系列展》(Living Under the Same Roof: The Marieluise Hessel Collection and the Center for Curatorial Studies)(2010年)。兩人於2004年獲白南準獎。

奈斯特.克魯格(Nestor Krüger)
1965年生於 加拿大蒙特婁,現居住和工作於加拿大多倫多。1989年他自多倫多安大略藝術學院取得藝術學士學位。其個展經歷包括:德州馬法Chinati基金會藝術村(2002年)、溫哥華當代藝廊(2004年),渥太華國家藝廊(2004年)、多倫多 Art Metropole藝廊(2008年)和多倫多 Goodwater 藝廊(2009年)。聯展經歷包括: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和 Ursula Blickle基金會舉辦的《Emotion Eins》(2004年)、第7屆沙迦雙年展(2005年)、 多倫多 Powerplant藝廊《難追憶》(Not Quite How I Remember It)(2008年)、 紐約哈德安南岱爾巴德學院《後台》(The Greenroom)(2008年 )、 多倫多OCAD藝廊《Superviscous》(2009)、和安大略倫敦帕克藝廊《No. 9: If Destroyed, We Should Have to Receate from Physical Need》(2010年)。於2005年,克魯格亦獲「KM Hunter跨領域藝術獎」。

瓦坦.艾瓦奇安(Vartan Avakian)
1977年生於黎巴嫩貝魯特 ,目前居住和創作於貝魯特。他2000年從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獲傳播藝術學士學位,目前正在西班牙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攻讀建築和都市文化碩士學位。艾瓦奇安的創作媒材使用多種混合動力機械裝置,也於2009年參與了 貝魯特塞姆勒畫廊《噪音》(Noise)展、2009/2010東京的 Tokyo Wonder Site Shibuya 的《藝術程序》(On the Agenda of the Arts)展,2010《杜拜藝術節》(Art Dubai),以及2010年於貝魯特藝術中心舉辦的《Ashkal Alwan當代藝術文化實踐論壇》。

塔瑪.古瑪雷(Tamar Guimarães)
1967年生於巴西貝洛奧里藏特,現居住和創作於工作於丹麥的哥本哈根市。2002年,她於倫敦大學戈德史密斯學院獲學士學位,2007年自瑞典馬爾默藝術學院獲得碩士學位。2007年,她參加了紐約惠特尼博物館的獨立研究計畫。個展經歷:奧地利因斯布Kunstpavillion藝廊(2009年)、澳大利亞雪梨藝術空間以及 多倫多 WARC藝廊曾播放她製作的電影《一個名為「愛」的男人》(A Man Called Love)(都在2010年)。聯展經歷包括:柏林Sparwasser HQ藝廊《反思北歐殖民主義》(Rethinking Nordic Colonialism)(2006年)、 柏林Sparwasser HQ藝廊《我曉得世界是什麼模樣(二)》(I Know the World 2)(2007年)、伊斯坦堡 Rodeo 藝廊《假設的原則》(A Principle of Assumptions)(2008年)、 紐約 P.S. 122藝廊《絕望行動》(The Audacity of Desperation)(2008年)、 比利時西法蘭德斯的克諾海克斯特文化中心《靜止/移動/靜止》(STILL/MOVING/STILL)(2009年),以及聖保羅雙年展(2010年)。

« 返回第四部份作品簡介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