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曼在書中引用十九世紀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在《巴黎的憂鬱》(Le Spleen de Paris)書中寫給讀者的閱讀線索,以此開宗明義闡述了他的非線性液態時間觀。波特萊爾寫道:「我親愛的朋友,我現在給您寄去一件小作,可能會有人說它沒頭沒尾,但這是不公平的;因為,恰恰相反,這件作品裡的所有篇章都既是頭也是尾,而且每篇都互為頭尾。……我們可以自由地切割它……因為我不願讓讀者無止盡地繫在一條不必要的情節線,讀得意志疲軟。」
日本藝術家dj sniff(水田拓郎)在作品《啜飲流淌的愛之泉》(Drinking from the Spring of Liquid Love)中,他從網路海量訊息的影音搜羅了大量曲名或歌詞中帶有「liquid love」字眼的歌曲,總長十多小時。他將其混音為「新的創作」。並且,再透過一套拆解、改造過的聲響物件如:唱盤、老式卡帶機、彈簧、擴大器等的重新串連而播放出。經過層層解構與重組,這些聲響已成為難以辦識的神秘「聲訊」。此外,他創作了一首新曲並刻製成唱片。
十九世紀的英國海軍上校威廉•艾倫(Captain William Allan)於一次非洲之旅時發現,部落的居民可以透過一種簡單的鼓,以棒槌敲擊出長短高低的鼓聲來傳遞訊息,而且是具有高度詩感的句子,例如,「讓你的腳回到它來的路、讓你的腿回到它來的路、把你的腳和腿放在屬於我們的村子裡」,這句話所傳達的訊息是「回家吧」。他們可以用擊鼓聲作為語言,來宣佈部落裡嬰兒的誕生、號召村民於黎明時刻參加葬禮等日常事務。這種鼓叫作「話鼓」(Talking Drum)。當時的歐洲人見到時為之驚豔,除了讚嘆它超距傳遞訊息的能力,還包括由鼓聲所構成的詩感聲響語言。直到二十世初,西方才有類似的訊息技術物的發明──聲響廣播。
回到新加坡後,曹節以新銳作曲家的身份出道,譜出許多野心十足的大製作,像是《新加坡,為大管弦樂團做的交響組曲》(Singapore, Symphonic Suite for Large Orchestra),一部時長四十分鐘、由五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樂曲。這首曲子1986年時由新加坡交響樂團於新加坡藝術節中演出,也讓曹節在當年度獲得傑出新人獎的殊榮。然而曹節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則是他在電腦音樂領域的開創。1980年代初期就讀史丹佛大學期間,他已接觸到史丹佛大學音樂聲學電腦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的工作,並使用由史丹佛大學教授利蘭•史密斯(Leland Smith)所開發的軟體來譜曲。1990年代初,他便開始以電子合成器與Kyma(一種電腦音樂的程式語言)來創作出少量電腦音樂作品。不幸的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掘新技術,在42歲那一年,曹節因肝癌英年早逝。其實,就在病到無法創作之前,他還在夢想著要結合他鍾愛的交響樂與用電腦創造的新聲響,並以新加坡的武吉美拉神話為基礎,寫出一齣歌劇。但這件作品聽來如何,我們只能想像了。
袁志偉同時是新加坡前衛搖滾樂團「天文台」(The Observatory)的成員,他負責彈奏吉他、合成器和電子樂器,至今已發行十三張專輯。2020年,與日本音樂家灰野敬二(Haino Keiji)合作,推出最新專輯《Authority is Alive》。此外,天文台還發起先鋒性的計畫,如一年一度的Playfreely音樂節,為藝術家提供共同表演與工作的創新渠道。透過Playfreely,他還共同策劃了Nusasonic,這是一個多年的計畫,致力投入於東南亞地區跨領域的實驗聲響光譜和音樂文化中,促進該地區內部、與歐洲以及與其他地區的對話。
1876年,馬來半島霹靂州(Perak)的蘇丹阿都拉默罕莫沙二世(Sultan Abdullah Muhammad Shah II)因涉入霹靂州首位英籍參政司畢治(J.W.W. Birch)的被殺事件而遭流放到塞席爾。位於印度洋南端的塞席爾曾為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管轄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成為英國流放政治犯的場所。島上的蘇丹聆聽著遠處舞會或樂隊演奏的歌曲,並對其中一曲情有獨鍾。
曾入圍「2018年亞太釀酒廠基金會傑出藝術獎」(Asia Pacific Breweries Foundation Signature Art Prize,簡稱亞太藝術獎)。作品曾在首爾國立現當代美術館(MMCA)、東京森美術館、柏林世界文化宮(HKW)、曼谷文化與藝術中心(BACC)、上海外灘美術館,及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展覽與電影節發表。目前為線上雜誌《數位荒原》的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之一。
希朵・史戴爾,1966年生於慕尼黑,於柏林居住和工作。畢業自東京視覺藝術學校(Academy of Visual Arts)和慕尼黑電視與電影大學(University of Television and Film),並於維也納藝術學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史戴爾為2019年柏林藝術學院「卡瑟・柯爾維茲獎」(Käthe Kollwitz Prize)的得獎人。2015年獲得由荷蘭EYE電影研究中心(EYE
Film Institute)以及佩蒂與瓊・雷伊・費莫爾藝術基金會(Paddy & Joan
Leigh Fermor Arts Fund)合頒的「眼球獎」(EYE Prize)。2010年,榮獲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影展的「新:視野獎」(New:Vision Award)。
近年的個展包含:「希朵・史戴爾:軍事演習」(Hito Steyerl: Drill)於紐約第七軍團槍械庫(Park Avenue Armory)(2019);「發電廠」(Power Plants)於倫敦蛇形藝廊(Serpentine
Galleries)(2019);「破窗之城」(The City of Broken
Windows)於杜林利沃利城堡美術館(Castello di Rivoli)(2018);「流動性公司」(Liquidity Inc.)於波士頓當代藝術中心;「太陽工廠」(Factory
of the Sun)於洛杉磯當代藝術館(2016);「部署影像」(The Distributed
Image)於亞爾LUMA基金會,(2016);「超載世界」(Too Much World)於布里斯本現代藝術中心(2016)等。
自2014至2017年間,擔任柏林藝術大學代理政治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Proxy Politics)共同創辦人,並發起一系列相關工作坊。2017年,以論壇「代理人及其政治」(The
Proxy and Its Politics)總結研究成果,同時出版《網絡時代的權力與顛覆》(Power
and Subversion in a Networked Age,柏林Archive
Books)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