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重要的聲音藝術家、聲音創作先鋒與推動者之一的王福瑞,將於台北的立方計劃空間舉辦早期創作與蒐藏品的文件展:《伏噪》,內容包括了王福瑞於1993年成立的實驗音樂廠牌「NOISE」所出版的刊物、卡帶以及CD;王福瑞與國外聲音藝術家來往的書信與交流物件;當時國外聲音藝術家的作品;九〇年代於「在地實驗」舉辦的聲音展演活動紀錄。除了王福瑞講述九〇年代噪音網絡的講座外,本展開幕活動將與「混種現場」合作,邀請「理化兄弟」樂團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行復古電音表演「Back to ’90」。
「聲音藝術」是二十一世紀才逐漸為當代藝術追認並試圖定義的藝術形式,雖然與科技、器材的快速進步與普及有關,但單從結果來看,很容易忽略了「人」和「人與人的網絡」對於「聲音藝術」脈絡形成過程的影響。九〇年代的台灣,對於「現代聲響」正處於初步認識的階段,王福瑞當時成立的實驗音樂廠牌「NOISE」首次讓台灣成為國際噪音網絡的節點,將國外的聲音創作引介至台灣,同時也將台灣的作品推廣至國際。而與現今不同的是,當時的網絡連繫與作品寄送都需要依靠實體的郵件,藝術家們之間互相交換的作品--以卡帶為主--通常都有著複雜且細緻的手工製作與包裝設計,其本身就可視為包含強烈視覺感與概念性的藝術作品。即使使用的都是「低科技」來製作與串連,不過如今來看仍然能夠感受到這些藝術作品所隱含的強烈創作能量。
《伏噪》並不是用一個博物館式的角度,將這些文件、聲音與影像紀錄視為墓園式的懷舊陳列品,而是要通過九〇年代噪音網絡的回溯與呈現,銜接上台灣2000年之後的聲音藝術,勾劃出可被重新檢視和探討的脈絡和歷史,並且提出問題:如果「聲音藝術」不僅僅是關乎「聲音」,那麼,它應該還包括什麼?
王福瑞簡歷
1969年出生於台灣台北,目前為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與科技中心-未來聲響實驗室」主持人。主要專長為聲音藝術、互動藝術。1993年成立台灣第一個實驗音樂廠牌和刊物《Noise》,2000年加入「在地實驗」(台灣媒體藝術發展中少數以團體實驗室方式進行數位藝術的實驗、實踐與探討,也是早期少數以即時互動為主的創作實驗團體),並推動「異響/Bias」聲音藝術展與「台北數位藝術獎」聲音藝術類別,將聲音藝術推展成國內數位藝術具有特色的領域。
近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聲音藝術、數位藝術的創作與推廣,並策劃「台北數位藝術節」,2008年起策劃「超響」聲音藝術展演,帶動國內新一波數位藝術發展。王福瑞近期的個展包括《超傳波》(2013)、《靜噪》(2012)、《雜音空態》(2011);國內外的聲音藝術展演活動在北京、巴黎、威尼斯、紐西蘭、東京、香港、舊金山、紐約和柏林…等地。不斷地嘗試以創新實驗性的聲音作為藝術創作與聲音表演的主要脈絡。
王福瑞個人網站:www.soundwatch.net
王福瑞官方FB Page:www.facebook.com/Sound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