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 立方計劃空間
講座 立方計劃空間

《策展學》第十一期〈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試圖從策展角度出發,討論多重宇宙本體認識論生態系的可能性。「星叢結社」作為相應的活動,旨在策展人、藝術家和其他參與者之間,以「對話」、「溝通」的方式建立連結。一如星座的集結,「星叢結社」主張經由結社的形式來構建此生態系,而這個理念的實現,仰賴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以及差異的本體認識論之間的交流對話。

瑞士亞洲協會今年度與台北立方計劃空間合作,協助由亞洲協會「亞洲駐地計畫」所推選出的瑞士獨立策展人Giada Olivotto至台北進行兩個月的深度研究考察。洪建全基金會自2023年起,與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簽署成為國際合作夥伴,資助台灣藝術家前往歐洲駐村。

在2020年全球經歷了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個人的與集體的生活皆遭逢劇烈的改變,2021年,學實學校將對現代生活裡的「藥/病/毒」這幾個概念重新思考:對我們(人)而言,藥、病或毒的認知和判定為何?其背後與之應對的精神與信念,乃至於與當代政治、經濟與科學系統如何共構塑造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0年的學實學校持續推進,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本年度學實學校以「不死之軀」為總主題,其中子題包括「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等概念,以此深入探索在不同社會觀念、知識系統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未來生命觀。

「學實學校」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全系列講座自2018年8月持續至2019年3月,總計共12場次,講師包括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與李士傑等。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2016年邀請藝行者(artivist)黃孫權教授,講授為期一年的講堂及策展實踐「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之後,2017年邀請了四位不同領域的社會實踐者/文化研究者擔任講師:王柏偉、王墨林、黃孫權及李士傑,分別以「我的身心歷史」、「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與「網絡與社會」為題規劃三單元的講座/工作坊。

「雙束現實」論壇延續2016年台北《現實秘境》展覽的核心議題──以冷戰歷史經驗及其影響為線索,重新思索當下亞洲內部彼此之間、以及亞洲與世界關係,特別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三地的學者、藝術家、研究者與策展人共聚討論。論壇將從各別的區域研究、亞洲冷戰經驗的不同切面出發討論,期冀匯聚不同觀點,並思考、挖掘更深層社會歷史的、文化潛流中的當代現實,本論壇活動期冀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提供出更多理解當下亞洲現實更廣闊的視野。

立方空間邀請社會行動者、文化學者黃孫權開講,他將以「諸眾之貌」為主題,結合其長期研究與社會運動實踐的經驗,並以其所領軍集結成立之「諸眾之貌─亞洲運動影像資料庫」(Multitude.asia)平台中的內容為基礎,每月進行一講(每講3小時),以具思想脈絡、系統性的方式帶領學員深入亞洲、瞭解今日亞洲社會運動的面貌。

本次講座陳界仁將以〈殘響世界〉為例,談他如何從「聆聽」由殘餘的樂生療養院院區與捷運機廠工地所構成的巨大破洞,傳來仍持續折射與變化的各種聲響中,一步步走到可見視域之外與之後的「世界」,並藉此「世界」展開與當前「現實」進行再對質的多重辯證運動。並於演講結束後放映「殘響世界回樂生」的後紀錄短片〈風入松〉。

十九世紀末,麥克風、收音機、錄音機等電子聲響設備陸續發明和普及後,不只影響了現代音樂與聲響文化,也同時改變了人們聆聽的方式。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大衛・圖伯(David toop)以及澎葉生(Yannick Dauby)兩位藝術家就其各自創作與和現代多重聆聽的途徑:音景的聆聽、錄音的聆聽、播放音樂的聆聽、展覽聲響的聆聽等展開對談。

鄭陸霖將藉由這場講座,試著對大家或許已熟知的柳宗悅與民藝運動做一次「再介紹」,先回到柳宗悅發想與奔波民藝的時代,出於詮釋的真摯,對我們自己跨越時空的連結衝動做一些限定,然後在「柳宗悅如何回應其時代」的觀看位置上,大膽(而「粗暴」)地一同摸索日本民藝運動對受困於當代的我們的可能啟示。

「民歌」既傳統又基進,既鄉土又現代。如果民歌不只是「校園民歌」或「小清新」,我們要如何理解它?我們特邀請了范揚坤、黃國超、鍾永豐與何東洪四位學者暨音樂實踐者進行連續三場交叉討論的講座,深入「民歌」如何被傳唱、紀錄,如何從歷史走到現代等議題。

立方計劃空間特別邀請黑手那卡西與《誰在那裡唱自己的歌》的作者、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分別針對「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實踐」以及「現代工人的民歌論述」兩個主題,從當今台灣所面臨文化、政治、經濟狀態出發,再深入世界與歷史的範疇,進行各自獨立又相互對話的座談。

本講座邀請交工樂隊詞作者鍾永豐與民眾音樂學者何東洪,從「聲音治理/人民/民謠」的角度來探討人民-現代主義/現代化中的失落的人、現實主義觀點下具體的、生活中的人、土地與自然;、詩的介入,詩與歌的關係-台灣與美國的脈絡下的差異和在地的生產性等議題。

本次咖啡時光會談室包含兩部分。首先由鄭慧華分享其於2011年10月和中國藝術家劉韡、鄭波共同前往印度德里,參訪當地藝術家、藝術機構與拜訪學者的經驗並介紹「西天中土」計劃。其次則由旅居歐洲的王虹凱介紹其近作,並分享從臺灣到紐約、馬德里、仁川、盧森堡、哥本哈根、維也納等不同城市,她身處不同文化情境裡,「家」如何形塑她的創作思考,以及如何/為何從聲音做為起點探索記憶和歷史。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