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團隊  
工作團隊  
Amy_Cheng

鄭慧華
藝術總監/策展

鄭慧華是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她以「拓展策展」為實踐,致力於與藝術家、文化行動者及研究者的深度合作,並發展長期的研究暨策展計畫。鄭慧華的策展大多關注自身所處的亞洲與世界的關係、歷史及地緣政治。自2010年起,她共同推動台灣現代聲響文化的研究,並以立方計劃空間為平台,將其延伸至展覽、出版、線上資料庫及網路廣播電台等多種文化形式的實踐。鄭慧華策劃過的展覽包括:「液態之愛」(2020,台北)、「現實秘境」(2016-2018台北、吉隆坡、首爾)以及「聽見,以及那些未被聽見的──台灣社會聲音圖景」(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2011,威尼斯)等;共同策劃的展覽包括「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台北、高雄)、第三屆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憂鬱的進步」(2012、台北)以及「在乎現實嗎?」(2004台北國際雙年展)等。鄭慧華曾受邀擔任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大會評審團(2017)及Hugo Boss亞洲新銳藝術家獎(2015)的評審委員。

羅悅全
空間與企劃經理/策展

聲響文化研究者,台北非營利空間「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長期關注於台灣獨立音樂、實驗音樂、及聲響藝術及文化等相關領域。1990年代曾為數家報刊撰寫台北獨立音樂文化相關報導文章。曾編著《秘密基地-台北音樂版圖》(2000)、翻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 》(2002)等書。此外,他是「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共同策展人,並擔任該研究讀本(2015)的主編,同時他是「聲軌: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網站(soundtraces.tw)及網路廣播「話鼓電台」(Talking Drums Radio)的總策劃。

王嘉瑩
專案執行/策展

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藝術創作碩士。關注社會價值、自我意識與身份認同。曾任紐約佩塔・科因藝術家工作室執行助理;關渡美術館專案助理,協助2013關渡藝術節「亞洲巡弋」展覽與專刊,以及亞洲當代藝術論壇,並在各藝術博覽會、藝術節、工作坊與畫廊擔任過小齒輪。駐村經歷包括美國佛蒙特藝文中心(2014)和紐約Cope NYC計畫(2016)。

杜依玲
助理策展人

倫敦藝術大學切爾西藝術學院(Chelsea College of Arts)策展與收藏碩士。關注介於美術館的教育價值與畫廊的商業價值之間處於「例外狀態」的藝術機構。曾任國立台灣美術館專案助理,協助2019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來自山與海的異人」、2021年亞洲藝術雙年展「未至之城」、「揭幕:尋探立陶宛攝影中的認同」,負責「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文獻研究、「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的百年美術力」活動策劃。因感悟到當代藝術與公眾具有巨大隔閡,長期以「長椅小姐」身份進行書寫及策展實驗,策劃展覽有「異常狀態」(2018,倫敦)、「//」(2018,倫敦)、「O//O」(2019,台中)、「以島為家:失敗藝術家回顧巡展」(2021-2022,雲端、台北、台中、高雄)等。

李嘉昇
空間行政/展演執行

新加坡籍藝術家。作品形式包含攝影、裝置與行為。他關注與城市環境和當代社會有關的議題。他以藝術家、策劃人、攝影師及設計師的身份參與過無數的聯展、策展以及合作計劃。他曾在新加坡、香港、印度、印尼、澳門、菲律賓、台灣、泰國、越南等國家展出作品。目前駐於臺北。

Fang-qi

張芳綺
專案執行

目前擔任「學實學校」系列講座計畫執行,主要從事專案助理工作。個人研究長期關注無以名狀的那種死亡的意義,以展開所有感知覺為方法靠近中。2007-2017年根植樂生編整亡者名冊與骨灰罈對位,同時參與視創作為行動的群體,協調與樂生有關的行動。包含樂生博物故事館小組:「樂綺計畫」(2008)、「岡部昌生拓繪樂生」(2009)、黃蝶南天舞踏團:「惡之華」(2010)和「祝告之器」(2011)、黃蝶南天藝伎眾:「樂生中元祭」(2013)、陳界仁工作室:「幸福大廈」(2012)、「殘響世界」(2014)和「風入松」(2016)。2017年起開始嘗試離地探究的可能。

董淑婷
行政助理

2010年起任職立方計劃空間行政助理。此外,她目前也是舞樂劇團專案製作。表演經歷包含有舞樂劇團2019年度公演《喻世言情》、基隆市2019年干城里慶祝九九重陽敬老活動《訴情-戲秋香》、臺北市立葫蘆國民小學-2018年兒童藝術節《小精靈的異想世界》、FUN西門-西本願寺2016年藝起來系列活動《情繫‧繫情》;大稻埕戲苑乙班2019年度大戲《倩女幽魂》、大稻埕2017年傳統戲曲嘉年華《驚變》等。製作經歷則包含話鼓電台2020年《廣播歌仔戲節目-打金枝》、2019年《廣播歌仔戲節目-歌仔戲曲調之美》;大稻埕戲苑乙班2019年度大戲《倩女幽魂》、2017年度大戲《白蛇傳》等。

陳韋綸
展場技術協力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主要從事藝術研究與策展工作,他是策展人、也是展場技術人員;做美學研究,但也做展場設計,長期關注影像理論、媒體與大眾文化等領域。他把組成藝術的事物都視為藝術實踐的重要環節,一面將研究轉化為行動的動能,同時又透過實踐來推進研究的發展。近年策劃與參與「是什麼使今天的影像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2021,鳳甲美術館)、「『明日備忘錄』國際巡迴展—台北城南版」(客座策展人,2022立方計畫空間,台北)等展覽。曾於「Coming Together:蔡佳葳個展」(2022,耿畫廊)、「旋轉歷史編撰學的爆炸圖」(郭昭蘭策展,2019,日動畫廊)等展覽中擔任展場設計。並且於「《1:1》馬維元單人表演」(2020,牯嶺街小劇場、立方七樓)擔任執行製作,「01_LOVE愛情數據-第十五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李彥儀、陳湘汶策展,2020,松山文創園區)等展覽擔任影音技術統籌。

陳政道

陳政道
網站技術協力

獨立研究者,也是網頁設計工程師。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與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研究所碩士。就讀大學時開始接觸網頁設計及網路管理領域。28歲時,在朋友推薦下進入台大現代舞社社課,開始接觸藝術。後來進入北藝大藝術跨領域碩士班就讀,畢業論文為《與林共伍:以「給一個造林計畫」與「石與樹」創作計畫為例》後持續思考藝術與自然的關係,曾發表一系列「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並持續進行中。除策展之外,目前主要工作為應用資訊專業服務臺灣藝術產業,曾為多家藝術相關單位負責網站開發計畫,包括:立方計劃空間、典藏ARTouch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