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II

2019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II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自2016年啟動的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2018年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從技術史、科學史與當代藝術的不同角度切入,探討三者與現代生活之交互關係。

2019年,學實學校將延續並拓展「現代生活與技術史」這個中心題旨,聚焦於「醫療/療癒」的觀念、實踐和信仰方式,進而探討包括疾病與健康、髒污與潔淨等文化概念,以及它們如何影響我們的身體及內在的生命經驗,並進一步反思我們的社會狀態與生活如何受其相關技術及概念所形構。

本年度的5場專題 / 對談講師包括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學者李尚仁;長年投入部落田野工作、對現代醫療之於原住民族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文化研究者蔡友月;以傳統民間譚中的多元觀點講演民俗醫療演變的藝術家楊雨樵;以及親身投入薩滿療癒、實踐與文化研究的藝術家陳瀅如等。

▍總場次表

#1_2019.05.26(日) 2-5pm
專題 【身體探勘:大革命、解剖與聽診器】講師/李尚仁;回應人/郭昭蘭
#2_2019.06.22(六) 2-5pm
專題 【蚊子病媒的發現:串連英國、打狗、廈門與印度的醫學史】講師/李尚仁;回應人/傅大為
#3_2019.07.27(六) 2-5pm
專題 【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少數族群與跨文化敏感度】講師/蔡友月;回應人/希婻‧瑪飛洑 Sinan Mavivo
#4_2019.08.31(六) 2-5pm
講演+回應 【尋求正確之舉─淺談民間譚中的民俗醫療】講師/楊雨樵;回應人/顏芳姿
#5_2019.11.30(六) 2-5pm
對談 【薩滿意識與死藤水:迷幻異域的療癒實踐與諾斯底靈知途徑】講師/陳瀅如、林麗純


▍講座大綱

2019 / 05 / 26(日)2-5pm
身體探勘:大革命、解剖與聽診器
講師:李尚仁
回應人:郭昭蘭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聽診器是現代醫師身份的象徵。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在《臨床醫學的誕生》(劉絮愷翻譯)有如下的描述:「聽診器……將種種深層不可見的事件沿著半觸覺、半聽覺之軸傳送出去」兩百年來,醫師藉由這個簡單的工具來偵測病人身體內不可見也無法清楚訴說的變化。針對聽診器發明人雷恩涅克(René Laennec, 1781-1826)的病理解剖學思想,傅科有如下的評論:「在垂直的向度上,由諸症狀之表面至組織表面:在深度上,由外顯表現切進諸被隱藏的事物」。西方醫學長久以來是以體液的平衡以及身體與外在環境的和諧來理解健康與疾病。法國大革命之來促使西方醫學出現巨大變革,醫院、病理解剖以及身體檢查診視興起,西方醫學對身體與疾病有了不同的感知。本次演講將討論此一巨大轉變所帶來對身體觀、生命觀與死亡概念的改變。

2019 / 06 / 22(六)2-5pm
蚊子病媒的發現:串連英國、打狗、廈門與印度的醫學史
講師:李尚仁
回應人:傅大為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十九世紀中葉的西方醫學主流認為瘧疾等熱帶疾病都是腐敗的氣體所引發的熱病,到了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熱帶醫學則宣稱它們是蚊子病媒傳播的寄生蟲疾病。法國哲學家岡居朗(Georges Canguilhem)形容,此後「死神是長著翅膀的」。帶來這個轉變的關鍵人物是人稱「熱帶醫學之父」的英國醫師萬巴德(Patrick Manson, 1844-1922)。他早年曾在高雄與第一位來台醫療傳教士馬雅各共事,後於廈門從事突破性的研究,首度證實蚊子能夠傳播疾病。日後他更與英國駐印度的醫師羅斯(Ronald Ross, 1857-1932)合作解開瘧疾之謎。他曾在香港開業,與學弟康德黎(James Cantlie, 1851-1926)創辦香港華人西醫書院,孫中山則是該校第一屆畢業生。返回英國後萬巴德長期擔任英國殖民部的醫學顧問,協助擬訂大英帝國的殖民醫學政策,並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本次演講將分析熱帶醫學研究所使用與產生的圖像,也會討論他的醫學研究和十九世紀殖民主義的關係。

2019 / 07 / 27(六)2-5pm
不正常的人?精神醫學、少數族群與跨文化敏感度
講師:蔡友月
回應人:希婻‧瑪飛洑 Sinan Mavivo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精神醫學的標準化診斷系統,如何移植到台灣本土脈絡?透過少數族群「不正常的人」迂迴反覆的生命歷程,折射出當代精神醫學何種特殊樣貌?我們該如何帶著歷史視野回應現代精神醫學與部落文化的匯聚、糅合與衝突?本次演講講者將透過過去的研究累積,與大家分享部落田野中的觀察與反省。

2019 / 08 / 31(六)2-5pm
尋求正確之舉——淺談民間譚中的民俗醫療
講師:楊雨樵
回應人:顏芳姿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reator 102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在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當中,會以情節序列的串連形式,紀錄尋常或異樣的事件。為了要使難以理解的異樣狀態,挪移到可以認識,甚至可以控制的狀態,民間譚中的角色會進行種種的嘗試,其中當然也包含利用草藥、祝禱、咒語或舞蹈來進行的醫療行為。
這些嘗試難免遭逢失敗,但在透過模仿,透過學習,或適逢具特定功能性之角色的告知後,角色將理解方才的舉措裡有不恰當或不夠精準之處。因而在重新認識時節、察覺天體運行的位置、理解作祟者的特徵、體會症狀中的細微差異後,角色將會調整舉措、揀選適當的藥草、更換咒語所應運用的詞彙,而得以遂行治癒之事(或得知其病歿乃不可逆)——他們尋求著正確的舉措。
上述的尋求過程,有時會充作民俗醫療舉措的典範或教訓,成為後代遭逢相似之事時的指南。相對來說,有時異樣事件的程式進行,講究的不是醫療行為,而是該異樣事件的運行始末,乃為人們得以理解特定事物之道理的契機。本講座將以講座式展演的形式,挑選典型的故事類型,分享民間譚中民俗醫療的梗概。

2019 / 11 / 30(六)2-5pm
薩滿意識與死藤水:迷幻異域的療癒實踐與諾斯底靈知途徑
對談講師:陳瀅如、林麗純
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工作坊空間(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千年土地八百主」
土地儲藏著記憶, 想要告訴我們土地上真正發生過什麼事情, 想要我們記起來自己是誰。 在薩滿的眼中,人類病入膏肓,蠻橫跋扈,愚昧不堪,起因來自於我們與土地斷了連結。 然而,薩滿到底是什麼?我們又如何能解構薩滿的世界? 語言建構了我們的世界,透過語言我們溝通並接受他人的二手經驗而藉此企圖理解未知的事物。 當經驗跨過了意識與實相的疆界,進入到無限次元的擴張,語言成了無用之物,無法正確鎖定意涵供大腦處理。
這也是薩滿之道模糊難懂的原因,所以企圖以化學抑或其他靈性系統的語言來解釋死藤水為何物,不免指鹿為馬,力之未逮而無法捕捉到她的身影抑或輪廓。
因為植物的國度有屬於自己的語言與力量規則,她不願意被收編也無法被歸類,而前往這國度的路徑崎嶇難尋,有著叢林法則的挑戰與嚴格的戒律。
無論你認為這藥草是江湖術士的騙局,抑或是地球的救贖,我想我都有話想說。
我們將先從認識薩滿的世界開始,嘗試像個拿著月琴的吟遊詩人,用古老植物國度的語言牙牙學語,試著重新編碼,帶著誠敬之心,運用屬於她的語言,敘述屬於她的故事。
進一步討論薩滿或稱巫醫,是如何進行療癒工作?我們將以知識分享與對話的方式,共同探討:(一)何謂薩滿(二)草藥、音波驅動、激烈舞蹈、飢餓等巫儀之途徑與目的(三)意識轉換以及其歷史(四)薩滿的三部世界(五)訊息的接收方式與治療方式,以及分享例證。

▍講師 / 回應人 簡歷

李尚仁
李尚仁在英國倫敦大學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科學史、科技史與醫學史中心取得博士學位,並於倫敦衛康醫學史研究所(Wellcome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Medicine)從事博士後研究,現職是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尚仁的研究領域是現代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尤其是十九世紀的醫學與生命科學,主要研究興趣是帝國與現代西方醫學的關係,這裡的「帝國」指涉的既是十九世紀全盛的大英帝國,也是即將崩解的中華天朝帝國。已出版的主要研究主題是曾經擔任大清海關醫官,日後返英創立倫敦熱帶醫學校而有「熱帶醫學之父」之稱的萬巴德 (Patrick Manson, 1844-1922)的研究事業,著有《帝國的醫師》(允晨),翻譯有《老科技的全球史》、《柯倫醫師吐真言》(左岸)。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研究主題為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性別與醫療、台灣近代文化史等。近十多年來的代表作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2005),最近則著力於STS研究的系譜史,還有致力於東亞的STS研究與發展,即將於2019年春出版《STS的緣起與建構》(臺大哈佛燕京叢書08)。早年曾透過台灣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省,出版了如《基進筆記》、《知識與權力的空間》等文集,思考基進的「邊緣戰鬥」等意義。

郭昭蘭
策展人與藝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於台灣台北,現任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副教授,主要教授20世紀後的視覺藝術、當代藝術與策展實踐。2006年郭昭蘭取得西洋藝術史博士,主要研究美國評論如何透過詮釋羅森柏格(Robert Rauschenberg)與美國新達達藝術,以建構其反現代主義版本的後現代藝術理論。2006年起郭昭蘭開始以策展形式發表,主要關注聲音藝術、影像與視覺文化相關的文化實踐。近期研究興趣包括展覽如何發明歷史、創造知識、及其啓動衝突形勢中的協商動能。她策畫過的展覽包括:《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2016》、《聲音製圖學,2016》、《2015EX!T台灣國際實驗媒體藝術展:居所與他方》、《裂隙島嶼》、(西班牙、葡萄牙、厄瓜多,2015)等。2011年郭昭蘭獲得文化部視覺暨表演藝術人才出國駐村及交流計畫補助,前往紐約ISCP,進行策展人駐村計畫。譯作有葛羅伊斯(Boris Groys)的《藝術力》(Art Power)。

蔡友月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原唸護理後改念社會學,曾擔任報社新聞部與醫療版編輯,學術經驗包括:美國哈佛醫學院醫學社會學系研究員、加州大學聖地牙哥校區科學研究中心與社會系博士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社會系Fulbright資深訪問學者。目前研究興趣關注Taiwan Biobank、台灣原住民基因與認同政治、台灣溯源基因檢測公司的受試者等等。著有《達悟族的精神失序:現代性、變遷與受苦的社會根源》一書,與學界友人主編《不正常的人?台灣精神醫學與現代性的治理》一書,以及紀錄片《病房85033》、《Commitment!練馬可老師與台灣社會學1955~1999》。

楊雨樵
喜歡散步,喜歡樹的屍骨。除兼任日、英文翻譯外,專職為口頭傳統民間譚(oral traditional folktale)的言說藝術表演者。致力於彙整各國古代文字、神話譜系與民間譚,並自2014年開始於全台各地開設「世界民間譚講座」迄今。曾受聲樂訓練,以獨唱者身份與各大學合唱團及其他專業樂團合作演出,2015年於台中「溪流」空間表演《我好樂—-巴哈、普賽爾歌曲與西歐民間故事》。2017年以民間譚言說藝術表演者身份,與藝綻室內樂團合作演出《純粹。聽說》。2017–18年間,以民間譚當中的語言聲音為主軸,在先行一車、濕地 venue 以及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進行《聲熔質變——Anamorphosis & Anatexis》系列的即興聲響演出。另著有甲骨文異譚集:《藝》——字中事(2014),《易》——字中事(2016),與畫家陳澈合作出版版畫詩集《Counterpoint Archive》(2017),並創辦表面雜誌《COVER》(2017–)。

希婻‧瑪飛洑 Sinan Mavivo
目前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研究所研究生,原住民族委員會雅美(達悟)族群代表,財團法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董事。對於部落文史紀錄具豐富的工作經驗和成果,相當熟悉當地文史,過去曾擔任第八屆綠黨不分區立法委員候選人。

顏芳姿
國防醫學院通是教育中心副教授。澳洲格里菲斯大學護理研究所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學士。研究興趣包括巫術信仰、醫療人類學、侗族研究、新移民健康與性別與健康。著有〈性別與健康〉(2018)、〈歡愉和危險:侗族如何實現並限制性自由〉(2015)、〈邊陲身體的文明化:中國侗族的例子〉(2015)、〈變婆的巫術指控:抹黑鄰居的社會展演〉(2014)、〈從貴州山區侗族高嬰兒死亡率談侗族女人受苦的根源〉(2014)等文。

陳瀅如
現居住、工作於台北。她的創作著眼於社會中的權力結構──民族主義、集體(無)意識等議題。近年逐漸把創作觀念結合太空科學與神祕學,將宇宙和人類處境作關連想像、思考,目前透過靈修探索意識的無限可能性。陳瀅如曾參加國內外重點展覽與影展,包括鹿特丹國際影展(鹿特丹,2018、2011)、柏林超媒體藝術節(柏林,2018),利物浦雙年展(利物浦,2016)、雪梨雙年展(雪梨,2016)、柏林影展(柏林,2016)等。

林麗純
薩滿實踐者,曾任旅遊記者,一次在中東沙漠自發性靈視追尋中踏上薩滿的旅程。在世界各地學習並給予薩滿療癒,對於植物靈有深度的聯結與學習,喜愛身體工作與有療癒效果的食物。相信身土不二的哲學,不斷鑽研透過五感覺受與意識拓展,來觸碰另一個人靈魂的途經。
師承秘魯Mestizo 薩滿Christina Mendoza,Herbert Quinteros,Shipibo canibo薩滿Antonio Vasquez,Metsa Oka等人,並與Kevin Turner學習核心薩滿(Core Shamanism)。現在唯一的老師是自己的身體與腳底下的土地。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