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X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策展暨創作論壇
策劃2012台北雙年展的德國策展人暨作家Anselm Franke(安森.法蘭克) 與韓裔丹麥藝術家 Jane Jin Kaisen(簡.金.凱森)應鳳甲美術館「202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邀,於八月中下旬來台灣進行展覽相關之田野研究。
2022-2023學實學校|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自2016年開始,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規劃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過去幾年對人與技術物之間的關係及其歷史,學實學校2022年的主題將著重在技術物對於集體記憶、認同與情感乃至歷史建構等等的關係。
封閉作為方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讀書會暨藝術家線上座談
立方舉辦藝術家線上座談,邀請本計畫之共同研究與腳本撰寫者陳璽安,與藝術家一同線上聊聊關於本次計畫背後的思維,以及希望通過本作品深入討論的諸多面向。
2021學實學校|天工開物III ——藥與疫、物與神
在2020年全球經歷了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個人的與集體的生活皆遭逢劇烈的改變,2021年,學實學校將對現代生活裡的「藥/病/毒」這幾個概念重新思考:對我們(人)而言,藥、病或毒的認知和判定為何?其背後與之應對的精神與信念,乃至於與當代政治、經濟與科學系統如何共構塑造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0學實學校|不死之軀——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
2020年的學實學校持續推進,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本年度學實學校以「不死之軀」為總主題,其中子題包括「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等概念,以此深入探索在不同社會觀念、知識系統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未來生命觀。
2019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II
本年度的5場專題 / 對談講師包括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學者李尚仁;長年投入部落田野工作、對現代醫療之於原住民族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文化研究者蔡友月;以傳統民間譚中的多元觀點講演民俗醫療演變的藝術家楊雨樵;以及親身投入薩滿療癒、實踐與文化研究的藝術家陳瀅如等。
2018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科技史
「學實學校」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全系列講座自2018年8月持續至2019年3月,總計共12場次,講師包括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與李士傑等。
2017一年講堂: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2016年邀請藝行者(artivist)黃孫權教授,講授為期一年的講堂及策展實踐「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之後,2017年邀請了四位不同領域的社會實踐者/文化研究者擔任講師:王柏偉、王墨林、黃孫權及李士傑,分別以「我的身心歷史」、「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與「網絡與社會」為題規劃三單元的講座/工作坊。
「雙束現實」國際論壇 (《現實祕境》第二階段)
「雙束現實」論壇延續2016年台北《現實秘境》展覽的核心議題──以冷戰歷史經驗及其影響為線索,重新思索當下亞洲內部彼此之間、以及亞洲與世界關係,特別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三地的學者、藝術家、研究者與策展人共聚討論。論壇將從各別的區域研究、亞洲冷戰經驗的不同切面出發討論,期冀匯聚不同觀點,並思考、挖掘更深層社會歷史的、文化潛流中的當代現實,本論壇活動期冀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提供出更多理解當下亞洲現實更廣闊的視野。
澎葉生和蔡宛璇——《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第20屆雪梨雙年展參展作品放映暨講座
藝術家澎業生(Yannick Dauby)與蔡宛璇自2004年起以合作方式進行聲音、影像、出版、工作坊等的創作計畫。這次立方計劃空間很榮幸能夠邀請到兩位藝術家於本空間播映其受邀參與第20屆雪梨雙年展的三部影片,並進行藝術家導覽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