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共存單位》導覽手冊

在視藝術為另類知識生產行為的前提下,本展由孫以臻策劃,聚焦於以共同生產另類知識為基礎而形成的集體或社群關係,乃至關注這些集體或社群在共同生產的過程中,協商出共享的理念,進而能夠自我組織成具有行動/反抗能動力的政治主體。這些共產另類知識,並且能夠自我組織的政治主體,於本展中正是我們可以借用來重新想像一個理想社會的「最小共存單位」。

由紐約「獨立策展人國際聯盟」(Independent Curators International)製作,策展人艾蕾娜.克萊爾.費爾德曼(Alaina Claire Feldman)所策劃的《自然之外的海洋》國際聯展於11月巡迴至台北立方計劃空間。《自然之外的海洋》展覽以多樣的媒材為其特色,包括攝影、錄像、出版、聲音與設計。立方計劃空間邀請居住於台灣的法籍藝術家澎葉生(Yannick Dauby)加入,藉此延伸策展主題並以在地脈絡作為參與及回應。

李傑個展於2017年2月18日至4月9日, 他多年來活躍於國際藝術場域,曾於2013年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他近年往返於香港和台北之間,並也因各地的展覽而有大量旅行。李傑以極具個人特質、以及具日常的幽微政治性(存於日常中的生存協商)的對話方式運用繪畫、文字與影像,將日常生活中難以言說的精神狀態投射於展場空間中。觀眾在其作品中,能感受到他細膩而敏銳的感性與思考。

本展是一檔重新思索當下亞洲與世界關係的展覽,共邀請十三組藝術家,分別來自台灣、中國、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和哥倫比亞。經過兩年策劃,將呈現藝術家對特定歷史和生活經驗的關注,以作品之間所組成或交錯或平行的時空向度、藉由異地/共時,或者是異時/共地的不同視野,嘗試組構和揭露出歷史與當下生存之間的關係。

洪子健與陳瀅如兩位藝術家共同創作計劃—-《上則星辰,內則德律》。現代關於「藥物」的討論多半限於醫學、法律等知識領域裡,陳瀅如 、洪子健本次的創作計劃嘗試將其置於現代性、文明衝突與精神意識的複合界域內,重新結構其脈絡,透過檔案、文件、繪畫、錄像、多媒體裝置等不同形式的文獻資料,探討「藥物」的抽象概念及隱喻,作為反思人類精神、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介質。

去年曾在台北北師美術館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並獲選為「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得主之一的《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展覽專書已於近日上市。這本書邀集了26位學者、樂評人、作家、藝術家、活動籌辦者與唱片蒐藏家,共同針對本展覽之議題著述,其中並有數百幅台灣聲響文化運動歷史中的珍貴圖片,包括海報、唱片、傳單、海報與藝術家作品。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