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偉、無稽佳績《夢瀾吞唱片快閃店:曹節的電子夢》
2017年,藝術作品〈夢瀾吞唱片行〉出現在新加坡購物中心一處閒置的店面。復刻唱片行的外觀,現場陳列新加坡歷史上具備開創性的唱片、音樂表演海報,讓觀眾穿梭在新加坡地下音樂文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觀眾亦可從現場的演出,直接感受音樂作品帶來的強烈衝擊;同時,現場也精心置入推測性的(speculative)元素,例如:一張想像的來自未來的專輯。〈夢瀾吞唱片行〉將唱片行視為一種文化及知識經濟的空間,推展了次文化知識的生產與交換。
作品《夢瀾吞唱片快閃店:曹節的電子夢》以唱片行的形式復興一段被遺忘的故事──一位新加坡的博學家──曹節(1953-1996)的故事。曹節在軍旅時期不僅是位表現優異的工程師,更是一位浪漫與後現代交響樂作曲家。1970至80年代之間,曹節被軍隊外派至英國和美國學習工程設計;藉此機會,他開始追尋自己的音樂夢,利用額外時間修習音樂(當時新加坡的大學尚未提供音樂主題的相關課程)。1985年,曹節從史丹佛大學獲得工程博士學位的同時,也取得音樂作曲與數學的雙碩士學位。
回到新加坡後,曹節以新銳作曲家的身份出道,譜出許多野心十足的大製作,像是《新加坡,為大管弦樂團做的交響組曲》(Singapore, Symphonic Suite for Large Orchestra),一部時長四十分鐘、由五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樂曲。這首曲子1986年時由新加坡交響樂團於新加坡藝術節中演出,也讓曹節在當年度獲得傑出新人獎的殊榮。然而曹節較鮮為人知的另一面,則是他在電腦音樂領域的開創。1980年代初期就讀史丹佛大學期間,他已接觸到史丹佛大學音樂聲學電腦研究中心(Centre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的工作,並使用由史丹佛大學教授利蘭•史密斯(Leland Smith)所開發的軟體來譜曲。1990年代初,他便開始以電子合成器與Kyma(一種電腦音樂的程式語言)來創作出少量電腦音樂作品。不幸的是,他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掘新技術,在42歲那一年,曹節因肝癌英年早逝。其實,就在病到無法創作之前,他還在夢想著要結合他鍾愛的交響樂與用電腦創造的新聲響,並以新加坡的武吉美拉神話為基礎,寫出一齣歌劇。但這件作品聽來如何,我們只能想像了。
「在各類不同的藝術家中,作曲家恐怕是比較糟的,因為你的夢想必須由其他人完成。」—曹節
《夢瀾吞唱片快閃店》以曹節的作品呈現其一生,並視他為新加坡電子和電腦音樂的先驅。除了曹節一生與作品的心智圖之外,展品還包含他的樂譜重製、與他的遺孀和同事的訪談,並且邀請不同世代的新加坡或居住於新加坡的音樂家為他的作品製作的新混音。
策展人:袁志偉(新加坡)
袁志偉生於1975年,是位新加坡的音樂家、藝術家和設計師。他不僅深受哲學思考與文學文本影響,也深受電影與攝影獨特觀點的啟發。袁志偉風格化的即興音樂創作對於記憶和失缺、不可見和不確定性提出深刻的反省。
2008年,袁志偉與來自日本的大友良英、韓國的柳漢吉以及中國的顏峻共同組織即興音樂四人組「遠東網絡」(FEN),致力於亞洲國家間多元網絡的長期合作。2014年起,「亞洲樂集」(Ensembles Asia)成立,袁志偉自此擔任亞洲音樂網絡的專案主持人,與日本的dj sniff共同策劃每年度的亞洲實驗音樂節Asian Meeting Festival(AMF)。
袁志偉同時是新加坡前衛搖滾樂團「天文台」(The Observatory)的成員,他負責彈奏吉他、合成器和電子樂器,至今已發行十三張專輯。2020年,與日本音樂家灰野敬二(Haino Keiji)合作,推出最新專輯《Authority is Alive》。此外,天文台還發起先鋒性的計畫,如一年一度的Playfreely音樂節,為藝術家提供共同表演與工作的創新渠道。透過Playfreely,他還共同策劃了Nusasonic,這是一個多年的計畫,致力投入於東南亞地區跨領域的實驗聲響光譜和音樂文化中,促進該地區內部、與歐洲以及與其他地區的對話。
他參與的遠東網絡和天文台除定期在歐洲、美洲和亞洲巡迴演出,並曾參與法國馬賽MIMI音樂節、瑞士洛桑地下電影音樂節、挪威奧斯陸All Ears音樂節、日本東京Ftarri音樂節、光州雙年展和德國柏林CTM音樂節。
藝術家:無稽佳績 (新加坡)
無稽佳績是一個以實驗音樂廠牌、郵購和活動策劃為形式的策展計畫,主要關注那些較為邊緣、被忽視或被遺忘的前衛聲響與聲響文化。近期以黑膠唱片、卡帶與數位等形式發行的音樂包含:「遠東網絡」(FEN)、「Pupa」、「天文台」和「酸媽廟之極樂天堂不明飛行物」等樂團的專輯。此外,無稽佳績聯合提出了備受讚譽的BlackKaji實驗聲響系列活動,該活動包含氣氛熱絡的小型錄音室演出,以及中型的音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