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秀詒《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 

區秀詒《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 文字、聲音及影像裝置,2020(攝影:陳又維)
馬來半島並不是今日馬來西亞的全部。這塊延伸自泰國以南,位於新加坡以北的半島,詭異地建構著馬來西亞主流的歷史敘事。這裡要述說的是一個起始於流亡的故事,流亡中偶然聽見的一首歌,輾轉成為二十世紀中後期一個新興國家不斷自我辯證的寓言,牽動著印度洋至太平洋的繁複身世。
1876年,馬來半島霹靂州(Perak)的蘇丹阿都拉默罕莫沙二世(Sultan Abdullah Muhammad Shah II)因涉入霹靂州首位英籍參政司畢治(J.W.W. Birch)的被殺事件而遭流放到塞席爾。位於印度洋南端的塞席爾曾為法國東印度公司和英國的殖民地,在英國管轄期間有很長一段時間,成為英國流放政治犯的場所。島上的蘇丹聆聽著遠處舞會或樂隊演奏的歌曲,並對其中一曲情有獨鍾。
這個滋長於他者步履的旋律,在超過半個世紀以後,潛入新興馬來西亞的國歌之中。像是給這首被命名為〈我的國家〉(Negara-Ku)的歌曲一則無法明說的預言。傳說中來自19世紀一位法國作曲家之筆,爾後被改編成各種版本,包括具夏威夷風慵懶親和的歌曲〈馬穆拉月亮〉(Mamula Moon),與馬來西亞國歌的歌詞「這是我鮮血流瀉的土地」形成某種詭譎的對立。〈馬穆拉月亮〉和其各種分身,包括盪漾於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海域的民謠〈明月〉(Terang Bulan)至今仍然是馬來西亞的禁歌。
銀色噪音:關於流亡的馬來半島局部聲音迴路本身,既作為一種反抗意識,也是反省的建構過程。如弗里德里希•基特樂(Friedrich A. Kittler)在《留聲機電影打字機》一書中所言,「這裡散播開來的確實是一種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沒有人知道是誰在唱歌」。
策展人:區秀詒(馬來西亞)
生於1978,馬來西亞;工作、生活於台北。區秀詒的創作主要以錄像、觀念、裝置等混合形式,探討和擴延影像與影像製造,以及和歷史、政治、權力之間的關係。她近期關注如何把歷史從冷戰結構的影響解放出來,重新想像尤其是馬來西亞與東南亞區域的歷史問題意識。
曾入圍「2018年亞太釀酒廠基金會傑出藝術獎」(Asia Pacific Breweries Foundation Signature Art Prize,簡稱亞太藝術獎)。作品曾在首爾國立現當代美術館(MMCA)、東京森美術館、柏林世界文化宮(HKW)、曼谷文化與藝術中心(BACC)、上海外灘美術館,及新加坡國際電影節等展覽與電影節發表。目前為線上雜誌《數位荒原》的特約作者,吉隆坡「亞答屋84號圖書館」共同創辦人之一。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