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共存單位

參展藝術家/集體|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李奎壁、能盛興工廠、愁城、謝升竑、攝會主意影像工作室
策展人|孫以臻
展期|2018. 8. 18 – 10. 28 (週三至週日,2 – 8 pm)
開幕酒會|2018. 8. 18 (六) 3 – 6 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

展覽《最小共存單位》發展自2016年起的「一群人的自學」計畫,延續計畫中對「知識生產過程」的關注以及對「何謂當代知識」的實驗,在視藝術為另類知識生產的前提下,本展由孫以臻策劃,聚焦於以共同生產(藝術/另類知識)為基礎而形成的集體或社群關係,乃至關注這些集體或社群在共同生產的過程中,協商出共享的理念,進而能夠自我組織成具有行動/反抗能動力的政治主體。這些共產藝術/另類知識,並且能夠自我組織的政治主體,於本展中正是我們可以借用來重新想像一個理想社會的「最小共存單位」。


❚ 關於展覽

展覽《最小共存單位》從核心家庭與社區共同體在當代社會中的矛盾處境出發:家庭是目前被台灣法制系統所承認,最小的有效親屬單位。自1960年代,台灣歷經工業化與都市化後,因生產模式與經濟結構的改變,(核心)家庭愈趨成為一個個人化而無關乎共同生產的單位。然而,家庭卻仍被視為組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至於社區,作為受台灣政府大力扶持的「共同體」,自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出後,面對的卻是時而被挹注資源或被營造成文化經濟共同體,時而卻又是國土開發或都市更新計畫下,被政府強拆剷除的城市釘子戶。核心家庭和社區共同體於今日的難處,以及〈世界人權宣言〉對於人類社會係由更小的基本單位所組成,且應受國家保護的假設,提醒著我們必須重新建立起的,是一套辨認最小共存單位的觀點,以作為重新定義「組成人類社會的基本單位」的參考。

本展透過以藝術集體、非典型家庭、臨時聚落,與共力(DIT)社群為例,不斷重複的提問正是:在當今的社會中,我們還有沒有可能透過共同生產另類知識的最小共存單位,建構出一個更具行動/反抗能動力的社會?

❚ 關於策展人

孫以臻
1990年生於台北,台灣。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主修文化生產與策展。曾立志成為探索生命的科學家,後因有感於現行學院系統受制於既有的學科分野(如生命科學、哲學、社會學等)而走向當代藝術策展,策展實踐於是成為她行另類知識生產的方法。近年,她也致力於群島社群(台灣生物藝術社群)的社群空間經營,透過社群經營,累積人與人得以共同創作與持續對話的基礎。目前於立方計劃空間擔任助理策展人。

參展藝術家/集體|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李奎壁、能盛興工廠、愁城、謝升竑、攝會主意影像工作室
策展人|孫以臻
展期|2018. 8. 18 – 10. 28 (週三至週日,2 – 8pm)
開幕酒會|2018. 8. 18 (六) 3 – 6pm
藝術家講座|2018. 10. 13(六)2 pm
講者:愁城
主題:愁城的下一個場景報告
放映與座談|2018. 10. 21(日)6 pm
片名:聚場Grassroots:一二〇草原自治區紀事
導演:謝升竑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 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

 

協辦單位|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 立方計劃空間由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RC文化藝術基金會及陳泊文先生贊助營運

Category: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