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方論壇音樂祭一聲波薩滿」(TheCube Forum Music Festival-Sonic Shaman)是立方計劃空間以「藝術型音樂祭」作為策展概念、跨領域展演的創造性實踐,為台灣首見跨領域音樂展演活動。本屆活動除了延續2022年的的跨領域精神,結合獨立樂團、實驗聲響、電子音樂、Live Art、表演式演說等表演類型之外,今年度將加入劇場、短片放映、裝置藝術作品,以拓展藝術表現形式。
這個全新型態的「音樂祭」邀請國內外超過30組表演者(國際藝術家分別來自盧森堡、美國、冰島、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義大利、日本),為期三天的活動期間,於台北兩個充滿異質屬性的場域,合縱連橫,全力為觀眾打造出與過往完全不同的聆賞經驗!它們分別是:位於城市角落,充滿柏林工業風的「恆成紙業」和忠泰集團邀請日本知名建築師青木淳打造的「RS289」。
本年度以「穿越差異旅店」作為策展主題並發展出五個子概念,分別是「差異旅店」、「媒介化的生活」、「聆聽的群島」、「感知的織毯」和「聲之海」。這些主題與概念將是音樂祭的視覺、空間規劃、舞台燈光設計與節目規劃的依據,同時也將會邀請演出藝術家回應這個主題。此活動將涵蓋藝術節的視覺美學、空間規劃、舞台燈光設計與節目內容,邀請團體將包含儀式性的演出、音樂與劇場互相交融的模糊邊際、在科技的誤用中反思科技的意義,並為觀眾帶來另類宇宙觀感受。
部分演出藝術家
Nataša Grujović & 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
Nataša Grujović與Steve Moore這對雙人組首次於2022年合作,參與了對已故盧森堡藝術家兼作曲家Steve Kaspar的致敬演出。到了2023年,他們開始創作自己的原創作品,最終形成了《事件水平線》(Event Horizon),這是一系列在盧森堡卡西諾藝術館(Casino Luxembourg)首演的作品,後來也在Esch的KulturFabrik上演。雖然這些作品中有許多與電子聲學音樂相通的元素,如合成器和數位處理,但這對雙人組的主要力量來自於他們在聲音空間和樂器(手風琴和長號)中運用共鳴的方式,創造出一個和聲場,並將旋律元素引入其中,涵蓋了靈性爵士樂、儀式性嗡音及西方古典傳統。
Dankwart(盧森堡)
本名Sam Dankwart Erpelding,是一位音響工程師、聲音藝術家和生態聲學家。作為電吉他手,他參與多個樂隊的演出,包括三人組ARGON。自2014年起,他以藝名“Dankwart”發表個人作曲作品。
自2018年以來,他的聲音藝術和研究成果已在盧森堡卡西諾當代藝術中心、多瑙河-奧恩國家公園遊客中心等地方展出,並在Ars Electronica、盧森堡藝術週及第五屆馬德里生態聲學大會等藝術節上播放。2020年,他與語言藝術家Elif San一同獲得ORF-Ö1廣播藝術比賽。他是盧森堡藝術組合D’Kréiiennascht的共同創始人,並自2021年起成為廣播藝術網絡Radiôme的成員。目前,他正在林茲的安東·布魯克納私立大學與薩爾茨堡大學、多瑙河-奧恩國家公園和石灰阿爾卑斯國家公園聯合修讀博士,並獲得奧地利國家公園研究基金的資助。
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 (冰島)
是一位藝術家、作曲家和詩人。她畢業於冰島藝術大學,已出版五本書。她的作品曾在雷克雅未克藝術博物館、Kling & Bang、活藝術博物館、Hafnarborg、東京當代藝術館、諾貝爾博物館、斯德哥爾摩文化中心、奧斯陸文化中心等地展出或演出。她於2017年獲得詩歌獎Ljóðstaf Jóns úr Vör,並於2021年入圍Bernard Heidsieck–龐畢度中心文學獎。
Sigurðardóttir的創作實踐喚起了夢境的短暫性,將多個世界和藝術學科融合為一體。她的作品在同時出現與消失,最終的效果經常難以掌握,因為不同的觀點、時間線和故事線交織成一個多層次的整體,讓觀者在熟悉又陌生的方式中感到被包圍。正如水面的波光,Sigurðardóttir的作品體現了看不見的深度,同時也反映出上方的廣闊,只在瞬間閃現。似乎只有餘像漂浮在那裡,而一股暗流隱約浮現,無法觸及,如同一個陌生人在遠處的點頭或眨眼。
梅田哲也 Umeda Tetsuya(日本)
梅田哲也著目於環境、建築、聲音和光、人的舉動等眾多作品題材。他活躍在日本國內外,以日常生活中的物件為素材,將其重新構成,吸引觀者的參入彼種有交互性的裝置作品現場。此外,他也與其他音樂家共同演奏自制的樂器。梅田哲也1980年出生於熊本,現生活、工作在大阪。近年的個展包括,《歌的起源》福岡市美術館(2019)、《See, Look at Observed what Watching is》 Portland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美國·波特蘭(2016)。
Bani Haykal (新加坡)
是一位文本與音樂實驗者。作為一位獨奏者,他的作品主要使用原音樂器,包括傳統的及實驗性的。他的研究圍繞於敘事、結構即興以及話語。他是OFFCUFF及b-四重奏(b-quartet)的成員, The Substation的聯合藝術家。海卡爾曾參與國際性的演出、合作計畫和展覽,包括Media/Art Kitchen(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日本)、da:ns等藝術節和新加坡M1藝穗節。他同時也是新加坡前衛搖滾樂團「觀測台」(The Observatory)的成員,這個樂團曾巡迴挪威(2012)和義大利(2013)。海卡爾於2013年獲得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2015年入選「總統青年藝術家獎」(President’s Young Talents)。
Clara Emery+徐嘉駿(美國/台灣)
方佳琳(Clara M. Emery),出生於1997年,她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SAIC)攝影創作碩士、明尼阿波利斯藝術與設計學院(MCAD)攝影系。融合了童年時期在西北太平洋和台灣的經驗,她從美國新墨西哥州的希拉荒野(Gila Wilderness)傳承下來的故事中汲取靈感,並透過實驗錄像與大片幅攝影編織歷史、記憶和迷信,汲取漫溢在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破碎且連續的領域。她今年在傅爾布萊特研究獎助金的支持下完成了一個關於台灣民間宗教故事的電影。
Senyawa(印尼)
Senyawa是融合探索部落和原始聲音與工業音樂的實驗性組合。他們將民俗與現代多元音樂類型巧妙結合,十多年來一直在開拓未曾涉足的音樂領域。成員Rully Shabara擅長巧妙融合印尼各地、爪哇、蘇拉維西等不同語言作為其人聲的即興工具、成員Wukir Suryadi則自製現代和原始元素相結合的樂器。Senyawa曾參與全球眾多著名音樂節,從巴塞羅那Primavera音樂節到規模小而精的倫敦Café Oto。他們也曾獲得:2018 Green Room Award最佳音樂創作與音效設計、2017 Ars Electronica數位音樂與聲音獎。在疫情期間,Senyawa與全球超過40間唱片廠牌合作發行了新專輯《Alkisah》,並被《紐約時報》譽為是「未來國際音樂產業的創新合作模式」。
Nuh Peace(泰國)
生活工作於曼谷的跨領域藝術家,他無畏地挑戰藝術與表演的界限,將時尚、表演、化妝、影片與派對場景融合成一種獨特的創作形式。發人深省的作品描繪了當代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聲音景觀,並從邊緣群體,如工人階級和酷兒文化中汲取靈感,作品範圍從解構的俱樂部音樂到 Saiyor音樂。於2018年底,首創「Cyber Baptism」,這是一個融合政治動盪、酷兒文化與宗教圖像的概念空間,並以後末日教堂派對的形式呈現。2022年,他們擴大了創作範疇,探索新興的「韌性話語」研究領域,揭示了新自由主義如何將「多樣性」與「多元文化」等概念去規範化,作為人力資本、地位以及其他形式的認可與補償的普遍標準。曾經參與 2023 年於柏林 Berghain 舉辦的 transmediale x CTM 音樂節之夜,展示批判當代流行文化將文化廢料回收為新資源的現象的「M3MBAP」計劃。2023 年被選為Boiler Room曼谷DJ 之一。
Asep Nayak(印尼)
來自西巴布亞的音樂製作人,在家使用音頻軟體FL Studio,重新定義了家鄉瓦梅納當地的傳統音樂Wisisi。他將這種音樂變成了節奏快速、強烈震撼的版本,受當地社區聚會的歡迎,從家裡後院、叢林、學校、教堂、公共交通、傳統市場、足球場到藝術節等場所都能聽到它的播放。像許多其他 Wisisi 音樂製作人一樣,他通過 YouTube 發布作品,並使用藍牙手機分享音樂。他於 2021 年在日惹雙年展上首次演出,隨後在 2022 年於巴厘島 Ravepasar 和雅加達 Pestapora 演出,均獲得成功,並於 2023 年在柏林 CTM 音樂節亮相。他的首張純音頻長篇專輯於 2023 年由 Yes No Wave Music 發行。
蓬萊仙山(臺灣)
蓬萊仙山是由何灝發起與擔任創作核心的樂團計畫,致力於將華語流行樂、節奏藍調與雷鬼、反拍等音樂做結合。團員包括濁水溪公社的吉他手陳俊安、EVERFOR的主腦蘇偉安、巴賴(Balai)現場樂手大上一成和雀斑鼓手蔡柏翰,並由何灝擔任詞曲創作與製作人。
蓬萊仙山的團名致敬台灣早期色情頻道,音樂風格方面,以華語情歌為主,加入慢拍搖滾(Rocksteady)、情人搖滾(Lovers Rock)等元素,將台式搖滾、爵士與靈魂樂融合為新台派的迷幻浪漫主義,以及原汁原味的南島聲響。
Wok the Rock(印尼)
活躍於當代藝術、設計和音樂領域的藝術家與策展人。他是日惹藝術團體 Ruang MES 56 的成員,經營音樂廠牌 Yes No Wave Music,並策劃名為 Yes No Klub 的每月實驗音樂演出系列。此外,他還發起了印尼 Netaudio 論壇等其他計畫。他曾參加過 2013 年雅加達雙年展、東京行為藝術會議、Delfina Foundation 藝術駐村計畫,並於Casco 藝術中心(Casco Art Insitute)、4A 當代亞洲藝術中心及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展覽。他也是 2015 年第十三屆日惹雙年展的策展人,並與印尼和尼日利亞藝術家合作。
Kamal Sabran(馬來西亞)
藝術家、設計師、電影配樂以及研究者,他的創作跨越於藝術、科學及科技三個領域。利用繪畫、視覺藝術、影像、聲音藝術與裝置作品。擅長運用新媒體科技,喚起人們對地點與時間觀念的情感共鳴,曾獲2004年馬來西亞國家藝術展《最佳新媒體藝術家獎》以及2007年印尼國家藝術展《東協新媒體藝術家獎》。2005年,他受邀成為馬來西亞國家太空署的駐館藝術家。工作生活於怡保,除了專注於發展自己的當代媒體藝術作品,他還跨界為張子夫、Alleycats 等藝人執導了多部獲獎的音樂錄影帶。
Kadapat(印尼)
來自巴厘島的音樂二人組合,音樂作品融合巴厘島甘美朗音樂風格(包括 jègog 和 gènder)與電子元素,旨在探索聲音表達的可能性。探索神秘主義的各個面向,如黑魔法、傳說和神話,在這過程中既被詮釋也被解構,並透過充滿想像力的遊戲和諷刺手法來探討與他們生活相關的議題。將巴厘島的白/黑魔法作為實驗性電子甘美蘭音樂的精神核心,旨在傳遞傳統與都市傳說。
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合辦|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恆成紙業
節目策劃合作單位|盧森堡卡西諾藝術館(Casino Luxembourg – Forum d’art contemporain)、Melting Part(臺灣)、Yes No Wave(印尼)
贊助|國藝會藝術未來行動專案
場次I
日期:2024.11.23 (六),3:30pm – 午夜12點
地點:恆成紙業(新北市新店區民權路130巷9號1樓)
演出:百合花(臺灣)、吳明益(臺灣)、黃大旺(臺灣)、天團(臺灣)、丁啟祐(臺灣)、Lololol(臺灣)、Nuh Peace(泰國)、Asep Nayak(印尼)等。
場次II與III
日期:2024.11.30 (六),1:30pm – 午夜12點
2024.12.01 (日),1:30pm – 午夜12點
地點:忠泰建設RS289(台北市中山區濱江街289號)
演出:三牲獻藝(臺灣)、朱豬皮+日京江羽人(臺灣)、蓬萊仙山(臺灣)、破地獄(臺灣)、無相(臺灣)、江源祥+海筆子大樂隊(臺灣)、鄭道元與吳汶憶(臺灣)、DJ Tiger(臺灣)、洪廣冀(臺灣)、Wok the Rock(印尼)、Kamal Sabran(馬來西亞)、Kadapat(印尼)Asep Nayak(印尼)、Ásta Fanney Sigurðardóttir(冰島)、Bani Haykal(新加坡)、Irfan Muhammad (印尼,DJ)、Luca Bonaccorsi(義大利)、Nataša Grujović & Steve Moore(盧森堡/美國)、Nuh Peace(泰國)、Dankwart(盧森堡)、Senyawa(印尼)
票價:預售2500元;現場2800元(
售票:預計2024.10.05 開售
Date:
2024 年 9 月 1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