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體變狀

立方計劃空間長期致力發展聲響文化的研究,成立以來即與來自不同領域的聲響實踐者發展合作計畫。2022年中,立方計劃空間非常榮幸與由多位藝術家所組成的跨領域藝術團體—「匯流體驗」共同主辦「聲體變狀」(Objet Sonore Deformation)聯展。展期自2022年5月14日起,至8月14日止,展覽地點於公館立方,其中包括多項在其他空間與線上直播發聲的表演活動。

本展集結多位聲音藝術家,進行聲響的實驗創作。展出作品利用早期錄音技術中的磁帶系統,結合現代數位串流的技術,將聲音從發聲到回放的路徑,匯集於聽者所處的當下時空,以不間斷地播放、錄製與線上串流之循環,呈現聲音隨著時間、載體耗損與多樣媒體回放(playback)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磁帶耗損、串流音訊壓縮等種種變化;再者,透過架設直播平台,串接實體現場與虛擬空間,讓聽覺經驗在線上線下的維度中穿梭,強調聲音在接收與傳遞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形變,近一步使觀眾反思聲音技術的演進,是如何形塑我們對日常聲音的認識。展覽期間,團隊特別舉辦多場線上對談與線下活動,開拓本展所構築的豐富、多層次的感官經驗。

關於本展

文/匯流體驗

在網路串流主導文化現象和相關技術延伸的當代,錄音技術的發展,培養出對音訊聆聽系統更加敏銳的人類雙耳,同時也改造了人類的聽覺感官。然而,這些技術框架所形塑出的個體經驗,乃至於對技術邊界的探索,是否還存有解構和重組既有感知的意識?若播放載體所傳遞出的聲音真實性(authenticity)已非現代人聆聽的評判重點,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對海量的數位聲音進行不同面向的思考?

源自19世紀出現的錄音技術,使得聲音得以從仰賴視覺的抽象記譜系統中解放,各類聲音傳遞媒材普及於大眾生活之中,得以依自身的型態被記錄、傳播,顛覆性地再造人與聲音的聆聽關係。發展至今,在音樂市場上大行其道的電子與嘻哈音樂,以既有音樂、聲響採樣、混音等方式產出作品,讓大眾更廣泛的接觸以既有錄音作為素材的創作。然而,儘管錄音技術重新形塑了人類的聽覺世界,但在過去的黑膠唱片、錄音帶、CD、直至當今的數位軟體、串流媒體之大量複製和傳播下,以及日趨複雜的聲音工程技術,在人們與錄音技術、媒體傳播之間,製造了越來越深的層層隔閡。

具象音樂家皮耶爾・舍佛(Pierre Schaeffer)曾於1948年提出「聲音體(L’Objet Sonore)」的概念,聲音在過去是以非本體的相對抽象形式存在,而錄音技術問世後,被記錄下的聲音儼然成了一個個具象的個體,音樂的創作和聆聽不再受限於現場即時性的演奏,而「被錄下的聲響」本身也成為一個獨立於記錄以及重現功能外的聲音體。即使當時舍佛提出該理念時,他僅以創作者的角度認為這是一項作曲與演奏概念的革新,不過,若把此概念置於今日來看,縱使錄音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的是錄製工程的客觀條件,但錄音者主觀選擇的聲音調變、當下時空環境與器材,卻也大幅影響了錄音結果。乃至聽眾聆聽時,透過類比媒體的底噪和頻率響應、不同的數位解碼系統或數位串流、各個平台上的相異壓縮比例等回放方式,種種因素也都讓聲音產生形變和失真。作為聆聽端的受眾,同樣藉由回放器材與聆聽方式的選擇,無意識地參與調變聲音的過程。簡而言之,錄音早已不再像許多人以為的那樣,是「原真聲響的紀錄」。

從另一個面向來說,錄音技術的普及,讓聲音的出版品出現固定的權威版本,然而,從經典版本再演譯的的聲音體,經由錄音和載體的調變,它在每位聽眾身上,卻也引發出不同的樣貌而存其活性。例如,談及絕大多數台灣人經驗裡的鋼琴曲〈給愛麗絲〉、〈少女的祈禱〉,浮現於記憶中的印象,並非身著正式禮服的鋼琴演奏家在音樂廳裡演奏,而是垃圾車廣播出的MIDI檔案之迴響。又或者,一份1970年代發行的搖滾樂團現場錄音,無論是壓製成黑膠唱片還是高傳真雷射唱片的版本,抑或是從YouTube之類的串流平台上再次回放,對曾親身參與過現場演出的人而言,現場性的身體感知記憶仍難以被錄音所取代。反之,對於未臨現場,僅透過各類媒體聆聽這份錄音的絕大部分聽眾,聲音的原真性已經不是重點。聲音在每個當下的回放,經過每種不同的載體,不同的聲響空間,皆是一次形變,皆是在塑造一個個截然不同而獨有的個體經驗。

展期活動

[回放現場|現場演出作為一種回放媒體]

錄音回放 (playback) 與現場演出 (live performance) ,看似在光譜兩端的兩種聲音表現形式,或許遠比表面上看來的更為相近。

口舌與記憶是最早的聲音傳遞方式和儲存媒介,民間譚和口傳歷史透過現場講述,不斷地將故事回放傳播。在傳承的過程中,講述者不同的語境,抑或是記憶的錯置,使傳播內容一再形變。五零年代末期出發的電子音樂/具象音樂,表演者開始利用既有錄音回放後,透過調變轉速、拼貼等手法作為演奏及創作方法,乃至當今普及大眾市場的DJ放歌,在本質上正是利用回放各式各樣的既有錄音,再加以拼貼而成。因此,對聽眾而言,聲音的原真性(authenticity)不再是聆聽的重點。相反地,在現場演出中,被期望聽到的是每位演出者在回放過程中所展現的個性,以及其展現的形變。

◎回放現場:A面 — 夢東 Mong Tong + DJ誠意重
時間|5月22日(日)
16:00 夢東 |公館某處(演出前公開)
16:30 誠意重 | 公館立方
17:30 演後座談 |公館立方

表演上半場,由夢東Mong Tong於戶外公館街頭的一場類寂靜派對(silent party)開始,演出現場的聲音將只有透過線上直播平台播出,觀眾必須透過個人的行動裝置,進入直播平台收聽,藉此製造出演奏聲響與現實剝離的聽覺體驗。下半場的演出,觀眾將會回到公館立方的展覽現場,由長年耕耘台灣唱盤主義( Turntablism)文化的DJ誠意重以拼貼、錯置各種類型的音樂與聲響的方式,探討具象音樂概念在當代的廣泛與可能性。

◎回放現場:B面 — 楊雨樵 + Jyun-Ao Caesar
時間|5月28日(六)
16:00 楊雨樵+Jyun-Ao Caesar
17:00 演後座談
地點|公館立方

本場演出由民間譚講者楊雨樵(Somanana Rain)與長年實踐姚大鈞「泛具象音樂論」的實驗音樂吉他手Jyun-Ao Caesar擔綱共演,從楊雨樵發展多年的「聲融質變(Anamorphosis & Metamorphosis)」演出形式出發,重複講述同段民間譚數次,並依第一次講述,第二次變形、第三次變形,直到扭曲語言聲音的外觀的序列,與Jyun-Ao Caesar的即興演奏反覆相互震盪,使敘事脫離語言的慣性,進而形變成純粹的聲響結構。

[線性增值]

輕、重、徐、緩,毛邊與線條。
線性增值一系列活動邀請五種不同發聲方法令頻譜現形。


時間|6月18日(六)16:00-17:00
表演藝術家|小劉、甘水
地點|公館立方


時間|6月19日(日)16:00-17:00
表演藝術家|劉芳一、嘉翎、小小
地點|公館立方

[閉幕演出]

無蛇之地帶來訊號,向遠端星辰傳輸,座標不明。
遁入宏觀的語辯,紫清匯流,化於霓,落在立方。
北山下起了雨,將霖作預兆,是無從得知的底噪。
徐回,枷鎖早已完竣,正直豎立,倒也是計劃內。
根源自擴張的給予,那收不回的導線勒得我熏晦。
徬徨於空間中擺盪的突波體驗,掀下聽覺的真偽。
雙眼直盯,開啟隨機播放,好不巧的,又是這首。

時間|8月13日(六)15:00-21:00
地點|公館立方
表演藝術家|
2F 𝑳𝑰𝑽𝑬 𝑺𝑬𝑻
戴向諶、洪梓倪、林育德、北山Q男

1F 𝑫𝑱 𝑺𝑬𝑻 
Hojo、Eisnalc、WuHun、Chiyou Dean

𝑽𝑱
VJ.mp4

關於團隊

匯流體驗
成立於2020年,集結國內外多元領域的創作者,包含洪梓倪、徐嘉駿、鄭道元、戴向諶等人,重視各類異同價值觀和認知,讓創意、技術、經驗與視野對應時代變相高度流動。匯流體驗在此前提下展開創作展演計畫,期以讓各類型創作者有機鏈結和對話,成為再感知變動世界的促發點。

展覽網站|Confluence Experience
FB|Confluence Experience
Twitter|Confluence_Exp
Instagram|confluence_exp

展覽團隊
展覽統籌|陳世瑋
串流執行|黃先偉
技術執行|也許有限公司
動態攝影|張宇勛
中英翻譯|趙曼君、文正錆
特別感謝|Jyun-Ao Caesar、馮稚暝、林午銅鑼

展期|2022年5月14日-8月14日(週三~週日,2-8pm)
(立方暑期休館自7月6日-7月24日)
開幕|2022年5月14日(週六,2:30-6pm)
開幕演出|5月14日 3:30pm
地點|公館立方,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開幕演出藝術家|鄭道元、徐嘉駿

 

*為配合防疫措施,請觀眾配戴口罩、配合測量額溫入場。

 

主辦|匯流體驗
共同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指導單位|文化部
閉幕演出飲品贊助|23號啤酒

Category: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