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動的月光:走進馬來龐克的地下聲場

立方計劃空間將於2025年6月21日至8月24日舉辦展覽《噪動的月光:走進馬來龐克的地下聲場》,邀請馬來西亞文化研究者馬紅綾(Beh Hoong Ling)策劃,並集結來自馬來西亞地下音樂與藝術場景的重要創作者:Joe Kidd(The Ricecooker Archives)、龐克空間Rumah Api負責人之一Man Beranak、龐克樂團 No Good 與導演 Azam Sa‘ad、藝術家 Poodien、音樂人 Azmyl Yunor,以及台灣龐克團體吸膠少年。本展將透過文件檔案、視覺藝術、聲音與錄像作品、工作坊等形式,試圖勾勒出馬來穆斯林龐克參與者所處的文化矛盾與抵抗之姿,為觀眾打開一扇觀看馬來西亞當代社會另類面貌的窗口。


*本展主視覺元素由參展藝術家Poodien提供

策展論述

(文/馬紅綾)

在馬來西亞地下音樂場景裡,口耳相傳著一段幽默說法:「華人家庭喜好柔美悠揚的音樂,譬如瑞典天團ABBA,木匠兄妹樂團等;而馬來家庭熱衷音樂性較重的搖滾樂,如英國硬式搖滾深紫色樂團與齊柏林飛船」。這類隨說話語,固然無法作為嚴謹的文化分析依據,卻或許反映了某些關於語言與聲音感知在族群文化中的差異性:馬來西亞社會多語環境下的音樂經驗,往往與語言的選擇密切交織。

馬來西亞社會裡流通著多元語言、學校採用多源流語言系統教學,在媒體與日常生活中也廣泛呈現出語言的多樣性。中文廣播電台長期深受中港澳台的當代華語流行音樂薰陶;馬來廣播電台鍾情於歐美搖滾音樂文化;淡米爾廣播電台則狂熱於帶有強烈民族特色的印度傳統音樂與寶萊塢音樂文化。人們因應自身的教育養成與生活場景,選擇了自己熟悉的語言為主要媒體資訊來源。每種語言媒體,同時形塑了不同群體的音樂想像與情感記憶,成為文化認同邊界的微妙標記。

馬來西亞的地下次文化音樂場景如金屬、龐克場景,以馬來族群為多數參與者,然而對於馬來族群而言,參與這類次文化場景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往往比非馬來族群更為複雜。根據《馬來西亞聯邦憲法》(Constitution of Malaysia)第160條第2.26:「『馬來人』係指信仰伊斯蘭教,使用馬來語,依循馬來習俗的人」,意即馬來族群的身份等同於穆斯林,而馬來西亞世俗法與伊斯蘭法並存的雙軌法律制度(伊斯蘭法僅對穆斯林具有約束力),使得馬來穆斯林在進入次文化場景時,所面對的不只是個體選擇,而是牽涉一整套宗教、家庭、社會與國家的規訓體系。在這般國族脈絡下,再次回看地下次文化音樂場景,「馬來穆斯林」與「龐克」的身分,成了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文化現象。

「龐克」強調以反叛抵抗、不服從規範與權威體制作為其核⼼精神價值︔「穆斯林」則以服從、遵守宗教教義作為信仰與⽇常⽣活⽅式。在龐克的躁動與宗教信仰的寧靜這兩種看似矛盾的邏輯中,⾺來龐克參與者如何尋找自身的文化位置︖依循此⼀疑問出,作為⼀名⾺來西亞華⼈,策展者試圖在非馬來穆斯林視角下靠近、理解、探詢以馬來穆斯林為多數的馬來西亞龐克場景文化現象。在這場⾳樂探索旅途裡,策展者嘗試透過族群、宗教、法律與次文化之間矛盾與裂縫的觀察,從微觀中探詢個體如何在制度內進行文化協商與情感抵抗。

本展覽主題「噪動」隱喻著潛藏在馬來龐克世界裡的異質噪音︔⽽新⽉則象徵著宗教信仰身分。《噪動的月光》以⾺來西亞半島的龐克⾳樂場景為起點,並邀請場景裡的朋友們共同參與這場展覽,包括被譽為「馬來西亞龐克教父」的 Joe Kidd,他以檔案收藏家的身分提供多份珍貴的第一手收藏;馬來西亞當代藝術家 Poodien,他以模板藝術作為創作媒介,透過街頭風格的海報作品傳遞反抗與批判之聲;龐克樂團 No Good 的現場演出錄像,以及由 Azam Sa’ad 為該樂團執導的短篇紀錄片;著名龐克空間「 燈塔」( Rumah Api) 負責人之一 Man Beranak 所提供的影像檔案。

本展覽透過多媒材⽂件與作品展⽰,包括視覺藝術、聲⾳作品、錄像作品、文件檔案等數種藝術表現形式,將長期藏匿在⾺來西亞地下⾳樂場景碎⽚化事蹟⼀⼀撿拾、蒐集,試圖從宗教、族群與次⽂化的交織中勾勒出⼀個非學術、非市場的⾺來穆斯林龐克之⽂化敘事,讓觀眾得以透過另類角度,認識⾺來西亞社會隱晦卻極具生命力的一隅文化面向。

策展人簡歷

馬紅綾 (Beh Hoong Ling)

來自⾺來西亞的藝文工作者,畢業於馬來西亞新紀元⼤學學院戲劇與影像系以及台灣國立政治⼤學傳播研究所,⼯作經驗涵蓋電影、電視節⽬、紀錄⽚、影展、⾳樂會、⾳樂節、視覺藝術展覽、⽂字撰稿、調研研究等。在⾺來西亞以影像⼯作為基底,曾擔任數部電影電視作品之製作⼈、執⾏製作、製作統籌、副導演、⽂案,也曾擔任⾺來西亞中⽂電影雜誌《電影本事》撰稿者。旅居臺灣期間多次跨界嘗試不同藝⽂類型⼯作,如⾳樂會、視覺藝術展覽、影展,亦曾擔任《新聞學研究》學術期刊助理編輯,以及在紀錄⽚公司 CNEX 擔任製作統籌。近期在馬來西亞國際藝術節George Town Festival 2024擔任節目經理,並以策展人身份策劃該藝術節首屆女性影展《女性·身軀》;目前於大大樹音樂圖像任職專案,於「2024年秋天藝術節」之《我們在此相遇:還在水裡》擔任執行製作與舞台監督、「2024客家影音展演計畫——漂」擔任執行製作。

參展藝術家簡歷

Joe Kidd

Joe Kidd 是獨立文化歷史研究者與檔案工作者,專注於東南亞音樂青年次文化。作為馬來西亞龐克運動先驅,他自 1970 年代末即為地下音樂核心人物。1987 年出版馬來西亞首本廣泛發行的龐克樂迷誌《AEDES》;1990年代先後創立 Sonic Asylum Records 與 A.G.E.(Alternative Garage Entertainment)唱片公司;1994年起撰寫深具影響力的《The Sun》報章音樂專欄《Blasting Concept》,成為時下年輕人的音樂養分。2000年後,Joe創立 The Ricecooker 部落格並開設 The Ricecooker Shop 實體店,專門銷售區域獨立音樂和 DIY 文化相關產品,成為地下音樂場景的中心樞紐。2013 年獲得亞洲公共知識分子獎學金,前往馬尼拉、雅加達和東京研究東南亞龐克,隨後2014年於廣島發表論文《東南亞龐克史》。Joe正致力撰寫一本關於該主題的書籍,同時運營 「東南亞搖滾寶庫」計畫——The Ricecooker Archives。目前他定居於在吉隆坡和沙巴之間,並持續為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龐克樂隊之一 Carburetor Dung擔任吉他手。

 No Good 與Azam Sa’ad

崛起於2019年的No Good是馬來西亞新銳龐克樂隊,以豐富多元的音樂編曲、獨樹一幟的吉蘭丹方言吟唱,創造出獨特的聲音景觀,加上歌詞尖銳且具洞察力、深入探討馬來西亞當代社會議題如政治、宗教與族群認同等,迅速在國內外獲得矚目。2019年,No Good透過Bandcamp發表EP《Demo Kawe》後一鳴驚人,隨後推出首張專輯《Punk Gong》並進行名為「Tubik Derak Tour」的 DIY 巡演,展現其強勁的現場實力與獨立精神。在 2020 年由獨立平台 TAPAUasia 舉辦的第二屆 TAPAUawards 上,No Good 憑藉 EP《Demo Kawe》榮獲最佳發行獎,更以專輯《Punk Gong》的作品贏得最佳專輯設計、最佳藝人及最佳音樂錄影帶等殊榮。本次展覽特別呈現由 Azam Sa’ad 為該樂團執導的短篇紀錄片。Azam Sa’ad 是一位活躍於馬來西亞創意與視覺文化領域的攝影師與影片製作人,長期關注滑板文化、地下音樂與反主流美學,作品展現出強烈的個人風格與社會觀察。他目前為綠色和平組織東南亞(Greenpeace Southeast Asia)製作環境相關影片。

Poodien

Poodien來自馬來西亞吉蘭丹道北縣,作品關注個體自由,挑戰過時、僵化、教條式且被認為是基礎的「真理」,透過創作與公眾展開對話、探討反思社會良知。Poodien的創作以文化行動主義為寄出,其藝術實踐深受 DIY 龐克次文化影響,從學生時代開始積極參與多個藝術組織和草根運動,倡導獨立藝術和行動主義,透過游擊式街頭藝術回應當前社會政治議題。他的創作涵蓋繪畫、素描、裝置、行為、版畫及數位拼貼,探索並顛覆再現、意識形態和美學生產之間的關係。曾參與過的展覽包括:「太陽雨:東南亞當代藝術展」(日本東京,2017);「如果世界改變: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2013);「成為(Becoming)」個展(Richard Koh Gallery,吉隆坡,2013);「路障(BARRICADE):第七屆吉隆坡三年展」(MAP@Publika,吉隆坡,2013);以及「End Game」個展(Chandan畫廊,吉隆坡,2010)。他也參與了「全球暖化:Perfurbance #4 國際行為藝術節」(印尼默拉皮,2008)。Poodien 於 2009 年獲得由 MATAHATI 藝術空間(HOM)和 Galeri Chandan 共同頒發的馬來西亞新銳藝術家獎。

Man Beranak(Rumah Api)

Man Beranak是馬來西亞傳奇樂團 Sarjan Hassan 的成員,活躍於當地及國際地下音樂圈。他在 2010 年接手原名為「Gudang Noisy」的場地,並與朋友們共同將其轉型為 「Rumah Api」(意為「燈塔」),成為一個結合音樂、社會實踐與反主流文化的空間。
Rumah Api 不僅是舉辦龐克、硬核、噪音音樂演出的場地,也是一個倡導無階級、無性別歧視、無種族主義的社群空間。該場地曾多次遭受警方突襲與極右團體攻擊,但仍堅持其 DIY 與反威權的理念。 除了音樂活動,Man Beranak 也參與社會行動,如反對 SUKE 高速公路計畫、推動「要食物不要炸彈「(Food Not Bombs)與「真正免費自由市場」(Really Really Free Market)等社區互助計畫。他亦與世界各地龐克社群保持緊密的聯繫,每當Rumah Api陷入困境,許多國外龐克社群都會發起聲援活動。

Azmyl Yunor

Azmyl Yunor 是馬來西亞知名雙語獨立唱作人、音樂家、作家、演出策劃者、與影像創作者。他的創作風格源於街頭音樂人的背景,堅持「三和弦與真實」(three chords & the truth)的創作信念。作為藝術領域研究者,他曾從文化政治角度發表多篇關於馬來西亞音樂次文化道德恐慌的研究,以及被忽視的馬來西亞地下與獨立音樂歷史研究。作為2000年代初期數個具指標性的地下樂團創始成員之一,Azmyl最新個人專輯《John Bangi Blues》(2020)受到樂迷與評論界一致讚譽,稱其作品展現出「原始的力量,歌詞在諷刺幽默與強烈抗議之間游走」。現任馬來西亞雙威大學電影與表演藝術學院(藝術與社會科系)的資深講師,曾出版多篇關於馬來西亞音樂次文化、DIY實踐、媒體中文化政治的學術專章。Azmyl自2019起推動《真實之歌》(The Ethical Troubadour)講演式表演計畫,希望透過巡演與東南亞及南亞創作者與學術社群對話,推動不同地區的連結與相互理解。

吸膠少年

吸膠少年成立於2020年,是一個旨在推廣龐克音樂及文化的組織,主要舉辦龐克樂團現場演出,此外也舉辦過海報展、DIY手作工作坊、此外也舉辦展覽,並經常製作小誌。吸膠少年以群集(collective)為組織模式,這是一種水平化、拒絕階層、鬆散的組織模式,大多數時刻採取共識決。吸膠少年成立之後第一場舉辦的活動是「T-Town No Punk」,地點在大直橋下,是一個免費的游擊派對,後來也主辦或參與舉辦了DIY or DIE Vol.2、東亞大笨蛋第三回、第四回等游擊派對。這些游擊派對是以大家一起動手做(Do It Together)的精神舉辦,演出者、技術人員、社群成員共同參與,互相幫助,以群體力量克服問題。

主辦 |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 |台北市文化局

展期:2025.6.21 — 8.24,2:00pm – 8:00pm,週三至日
* 註:7.9-7.25日為立方暑假休館,7.26重新開放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策展:馬紅綾(Beh Hoong Ling)
參展藝術家:Joe Kidd(The Ricecooker Archives)、Man Beranak(Rumah Api)、No Good & Azam Sa‘ad、Poodien、Azmyl Yunor、吸膠少年

展期活動

一、開幕酒會暨講座 《馬來西亞地下音浪考掘:龐克世代的歷史與聲響》
時間:2025.6.21(六)3:00pm
講座:Joe Kidd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二、戰鬥背心與布章DIY工作坊
時間:2025.7.26(六)2:00pm
主持:吸膠少年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三、講座+即興演出《真實之歌:在馬來西亞道德恐慌與黃色文化中的吟遊詩人》
時間:2025.8.9(六)2.00pm-4.00pm
主講:Azmyl Yunor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四、「聆聽雙年展」特別講座
時間:2025.8.23(六)2pm
講者與主題:敬請留意後續公告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