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悅全 :《雨夜花》與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史

羅悅全 :《雨夜花》與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史

《雨夜花》與台灣「聲響機器」演進史,2020 (攝影:陳又維)
《雨夜花》不但是台灣最早的現代歌謠之一,還是脈絡深厚、複雜,且流行壽命最長的台語歌曲。這首歌誕生的1934年,正是各種聲響機器被發明、普及的年代,麥克風、收音機、錄音機、唱片、唱機與電子樂器等聲響科技物從這個時候開始逐漸取代了原音樂器、人聲等自然的聲波,成為音樂、聲響與訊息最主要的傳播管道。也就是說,〈雨夜花〉之所以能夠得以流行,其推動力量正是來自於散播它的聲響機器所能穿透的空間、所能接觸到的耳朵,所能牽動的人心,就當時來說,其規模已是前所未有的龐大。
廣義地看,本計畫試圖討論的「聲響機器」不止是製造聲響的機械或電子發聲體,還包括使聲響被紀錄、存儲、複製和傳播之技術物,以及應其而生所發展出的科技、制度系統、機構、法規,以及由前述各個面向所共同組構而成的「造音場域」。隨著聲響機器的訊息量和人群接觸面的日益擴張,它自然會成為各種政治力量所必須掌握與爭奪的「訊息與感性分配的技術裝置」。循此思路,本展區嘗試藉由「聲響機器」為主要概念,以看得見的技術物演進與看不見的感知與心靈地圖軌跡,來交揉出一個關於現代聲響的歷史敍事。
在呈現上,本展區以「台北放送局」1928年成立為起點的編年史,勾勒出「聲響機器」在台灣的演進過程,同時邀請藝術家鄧兆旻的《這麼多年過去,》為對照──這件作品將〈雨夜花〉擬人化,自述其八十多歲的生命史與生存術。此外,本區的展出還包括從2019年初開播的「話鼓電台」,透過這項網路廣播實驗計畫來連結「拉吉歐」(radio)與網際網路──兩種誕生在不同時代但同樣撼動人類的訊息/聲響傳播科技。

策展人:羅悅全 (台灣)

聲響文化研究者,台北非營利空間「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長期關注於台灣獨立音樂、實驗音樂、及聲響藝術及文化等相關領域。1990年代曾為數家報刊撰寫台北獨立音樂文化相關報導文章。曾編著《秘密基地-台北音樂版圖》(2000)、翻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 》(2002)等書。此外,他是「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共同策展人,並擔任該研究讀本(2015)的主編,同時他是「聲軌: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網站(soundtraces.tw)及網路廣播「話鼓電台」(Talking Drums Radio)的總策劃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