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鼓電台計畫

話鼓電台計畫

話鼓電台錄音室,廣播電台、廣播錄音室,2020(攝影:陳又維)
什麼是「話鼓」?
十九世紀的英國海軍上校威廉•艾倫(Captain William Allan)於一次非洲之旅時發現,部落的居民可以透過一種簡單的鼓,以棒槌敲擊出長短高低的鼓聲來傳遞訊息,而且是具有高度詩感的句子,例如,「讓你的腳回到它來的路、讓你的腿回到它來的路、把你的腳和腿放在屬於我們的村子裡」,這句話所傳達的訊息是「回家吧」。他們可以用擊鼓聲作為語言,來宣佈部落裡嬰兒的誕生、號召村民於黎明時刻參加葬禮等日常事務。這種鼓叫作「話鼓」(Talking Drum)。當時的歐洲人見到時為之驚豔,除了讚嘆它超距傳遞訊息的能力,還包括由鼓聲所構成的詩感聲響語言。直到二十世初,西方才有類似的訊息技術物的發明──聲響廣播。
現代生活的革命:「廣播」
人類進入現代始於技術的革命,二十世紀初發明的無線電聲響廣播曾經是眾人所體驗的「現代生活」中最迅速且最簡易的資訊、音樂、戲劇來源,也是不同個體與社群凝聚共識的工具。它就像「話鼓」在非洲部落的功能。著名的媒體理論學者麥克魯漢(H. Marshall McLuhen)說:「廣播將人類再部落化」,他並且將廣播的聲音比喻為「部落的大鼓」。而作為感性經驗的分享工具,未來主義者則早在1933年的《廣播宣言》中就興奮地大膽預言:廣播將終結所有的藝術形式。
不過這個預言並未實現。今日,廣播這種媒介早已不像誕生之初那樣令人們感到驚奇,傳統無線電廣播的訊息送放功能幾乎已被網路全面取代──形形色色的線上選播、直播、串流影音服務成為另一種更容易被所有人運用的溝通方法。然而,在現今重新思考聲響──同時作為內容與媒介──並非毫無意義的。對比於過去,廣播所需的錄音與無線電設備只有專業者才能掌握,如今種種聲音收錄、剪輯的硬體、軟體如此普及且易於操作,它已是多數人都能夠掌握的工具和技術,換言之,我們思考的是:大眾在傳播的網絡裡,除了是消費者/接受者,也可以轉變為生產者/傳播者。
關於《話鼓電台》
《話鼓電台》從2019年4月起開始以網路串流的方式放送,其中的節目邀請藝術家、學者、詩人、音樂家、劇作家、網路行動者等跨文化工作者,共同來想像與實驗聲響。至目前為止,已有五十多組創作者創作出兩百多段節目,每段約十至三十分鐘,其中包括一個可以永不停息、永不重覆的音樂自動產生器。
網址:http://talkingdrums.tw
策劃:立方計劃空間
錄音室設計:陳懋璋

策展人:羅悅全 (台灣)

聲響文化研究者,台北非營利空間「立方計劃空間」的共同成立者,長期關注於台灣獨立音樂、實驗音樂、及聲響藝術及文化等相關領域。1990年代曾為數家報刊撰寫台北獨立音樂文化相關報導文章。曾編著《秘密基地──台北音樂版圖》(2000)、翻譯《迷幻異域──快樂丸與青少年文化的故事 》(2002)等書。此外,他是「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2014)共同策展人,並擔任該研究讀本(2015)的主編,同時他是「聲軌:台灣聲響文化資料庫」網站(soundtraces.tw)及網路廣播「話鼓電台」的總策劃。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