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35 第二部份-策展人簡介
碧希.希爾法(Bisi Silva)
1962年生於奈及利亞拉各斯(Lagos),為獨立策展人,現居和工作於拉各斯與倫敦兩地,並擔任奈及利亞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創始人與館長。作為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館長,她於2007年策劃了《Fela, Ghariokwu Lemi》以及《唱片封面藝術》(the Art of the Album Cover),2008年《Waka-into-Bondage: The Last ¾ Mile》、《喬治.奧思迪,失樂園:重訪尼日爾三角洲》(George Osodi, Paradise Lost: Revisiting the Niger Delta),2009年《Like A Virgin… Lucy Azubuike and Zanele Muholi》。2006年,希爾法參與策劃塞內加爾《達喀爾雙年展》(Dakar Biennale),於2009年她參與策劃第二屆希臘《塞薩洛尼基當代藝術雙年展》(Thessaloniki B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在2008年,她和葡萄牙策展人伊莎貝爾卡洛斯(Isabel Carlos)評選了威爾斯的國際藝術家獎「Artes Mundi 3」。此外,她也曾參加了許多當地及國際研討會和會議,為國際藝術雜誌和期刊撰稿,如《Agufon》、《Artforum》、Artinfo.com,《Art Montyly》、《Untitled》、《Third Text》,和《M Metropolis》。她同時也是國際女性主義藝術雜誌《N Paradoxa》的編委。
1962年生於奈及利亞拉各斯(Lagos),為獨立策展人,現居和工作於拉各斯與倫敦兩地,並擔任奈及利亞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的創始人與館長。作為拉各斯當代藝術中心的館長,她於2007年策劃了《Fela, Ghariokwu Lemi》以及《唱片封面藝術》(the Art of the Album Cover),2008年《Waka-into-Bondage: The Last ¾ Mile》、《喬治.奧思迪,失樂園:重訪尼日爾三角洲》(George Osodi, Paradise Lost: Revisiting the Niger Delta),2009年《Like A Virgin… Lucy Azubuike and Zanele Muholi》。2006年,希爾法參與策劃塞內加爾《達喀爾雙年展》(Dakar Biennale),於2009年她參與策劃第二屆希臘《塞薩洛尼基當代藝術雙年展》(Thessaloniki Biennale of Contemporary Art)。在2008年,她和葡萄牙策展人伊莎貝爾卡洛斯(Isabel Carlos)評選了威爾斯的國際藝術家獎「Artes Mundi 3」。此外,她也曾參加了許多當地及國際研討會和會議,為國際藝術雜誌和期刊撰稿,如《Agufon》、《Artforum》、Artinfo.com,《Art Montyly》、《Untitled》、《Third Text》,和《M Metropolis》。她同時也是國際女性主義藝術雜誌《N Paradoxa》的編委。
安東尼.哈伯曼(Anthony Huberman)
1975年生於瑞士日內瓦,身兼策展人和作家,現居住和工作於紐約。作為聖路易斯當代藝術館的首席策展人,他策劃過格迪.席波尼(Gedi Sibony)、盧茨.巴切爾(Lutz Bacher)、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約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和奧利佛.莫塞特(Olivier Mosset)的展覽,目前正在進行中系列展《前室》(The Front Room)。而他所策劃的聯展則有:《盲人在漆黑的房間內尋找不在那的黑貓》(For the blind man in the dark room looking for the black cat that isn’t there),此展巡迴了幾個城市,倫敦、底特律、阿姆斯特丹、里斯本。此外,他曾在巴黎東京宮和紐約長島市的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擔任策展人。他的文章見於藝術期刊《Artforum》、《Afteral》,和《DotDotDot》。他還協同指導在紐約舉行的短期系列展《The Steins》。
1975年生於瑞士日內瓦,身兼策展人和作家,現居住和工作於紐約。作為聖路易斯當代藝術館的首席策展人,他策劃過格迪.席波尼(Gedi Sibony)、盧茨.巴切爾(Lutz Bacher)、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約翰.阿姆雷德(John Armleder),和奧利佛.莫塞特(Olivier Mosset)的展覽,目前正在進行中系列展《前室》(The Front Room)。而他所策劃的聯展則有:《盲人在漆黑的房間內尋找不在那的黑貓》(For the blind man in the dark room looking for the black cat that isn’t there),此展巡迴了幾個城市,倫敦、底特律、阿姆斯特丹、里斯本。此外,他曾在巴黎東京宮和紐約長島市的雕塑中心(Sculpture Center)擔任策展人。他的文章見於藝術期刊《Artforum》、《Afteral》,和《DotDotDot》。他還協同指導在紐約舉行的短期系列展《The Steins》。
丘絲.馬汀妮斯(Chus Martinez)
1972年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目前在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擔任首席策展人,並共同策劃2010年第29屆《聖保羅雙年展》。她於紐約哈德遜安南岱爾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修習策展學碩士,並參與經營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帕克波克斯藝廊(Parkers Box)。在2001-02年間,馬汀妮斯參加了 Sala Montcada畫廊在巴塞隆納「la Caxiac」基金會裡所舉行為期一年的計劃,主要內容是檢視這家藝術機構的未來。2002至2005年間,她擔任西班牙畢爾包 Sala Rekalde的藝術總監,2006至2008年擔任在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Frankfurt Kunstverein)總監 。2007年弗雷茲藝術博覽會(the Frieze Art Fair)中,以法蘭克福藝術協會的名義執行了《自信的美好》(A Delicious Feeling of Confidence)計劃,把脫口秀的概念運用於藝術展演中。
1972年生於西班牙加利西亞,目前在巴塞隆納當代美術館(Museu d’Art Contemporani de Barcelona)擔任首席策展人,並共同策劃2010年第29屆《聖保羅雙年展》。她於紐約哈德遜安南岱爾的巴德學院(Bard College)修習策展學碩士,並參與經營布魯克林威廉斯堡的帕克波克斯藝廊(Parkers Box)。在2001-02年間,馬汀妮斯參加了 Sala Montcada畫廊在巴塞隆納「la Caxiac」基金會裡所舉行為期一年的計劃,主要內容是檢視這家藝術機構的未來。2002至2005年間,她擔任西班牙畢爾包 Sala Rekalde的藝術總監,2006至2008年擔任在德國法蘭克福藝術協會(Frankfurt Kunstverein)總監 。2007年弗雷茲藝術博覽會(the Frieze Art Fair)中,以法蘭克福藝術協會的名義執行了《自信的美好》(A Delicious Feeling of Confidence)計劃,把脫口秀的概念運用於藝術展演中。
露斯.奧爾巴赫(Ruth Auerbach)
1953年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身兼視覺藝術研究者、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藝評,現任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Sala Mendoza 藝廊的總監。81年至86年間於委內瑞拉中央大學完成學業。她曾策劃多個展覽,著重於委內瑞拉的當代藝術,包括1994年加拉加斯的 Alejandro Otero美術館《Trasatlántica, The America Non Representativa》,2001年加拉加斯國立美術藝廊《Utópolis》、2002年德州休斯頓社區大學 《亞當和夏娃早就沒住這了!》(Adam and Eve no longer live here, anymore!)、 2005年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博物館《Transatlantica: The America-Europa Non-Representativa》、2007年倫敦波利瓦中心(Boliver Hall)《雙重觀點:七位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家》(Double Perspective: 7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Venezuela),2008年倫敦麥道克斯藝術藝廊(Maddox Arts)。她曾撰文於《赫果全集1955-1990》(Obra Completa, 1955-1990)、《艾烏赫尼歐》(Eugenio Espinoza)及其他畫冊與專論。
1953年生於德國杜塞爾多夫,身兼視覺藝術研究者、當代藝術策展人和藝評,現任委內瑞拉首都加拉加斯 Sala Mendoza 藝廊的總監。81年至86年間於委內瑞拉中央大學完成學業。她曾策劃多個展覽,著重於委內瑞拉的當代藝術,包括1994年加拉加斯的 Alejandro Otero美術館《Trasatlántica, The America Non Representativa》,2001年加拉加斯國立美術藝廊《Utópolis》、2002年德州休斯頓社區大學 《亞當和夏娃早就沒住這了!》(Adam and Eve no longer live here, anymore!)、 2005年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博物館《Transatlantica: The America-Europa Non-Representativa》、2007年倫敦波利瓦中心(Boliver Hall)《雙重觀點:七位委內瑞拉當代藝術家》(Double Perspective: 7 Contemporary Artists from Venezuela),2008年倫敦麥道克斯藝術藝廊(Maddox Arts)。她曾撰文於《赫果全集1955-1990》(Obra Completa, 1955-1990)、《艾烏赫尼歐》(Eugenio Espinoza)及其他畫冊與專論。
楊.卡羅夫斯基(Yane Calovski)
1973年生於馬其頓的斯科普里(, Skopje),為藝術家和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於斯科普里。他的創作結合了寫作、繪畫、錄像、公眾行動、出版品、裝置和策展計劃,他的作品最近一次在國際上發表是在2009年德國科隆的歐洲人藝廊(European Kunshalle)的個展和2008年義大利的《Manifesta 7》。他是馬其頓的斯科普里「按下離開計劃空間」(press to exit project space)和當代藝術期刊《D(D is for Drawing)》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 。他1992-96年就讀於美國費城賓州美術學院,1996-97年佛蒙特州的班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1999-2000在日本九州當代藝術中心,以及2002-04年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y)參加了研究工作室計課程。2010年為英國泰德美術館「當代藝術社會的百週年紀念計劃」進行新的展覽《PONDER PAUSE PROCESS (A SITUATION)》。
1973年生於馬其頓的斯科普里(, Skopje),為藝術家和策展人,目前生活和工作於斯科普里。他的創作結合了寫作、繪畫、錄像、公眾行動、出版品、裝置和策展計劃,他的作品最近一次在國際上發表是在2009年德國科隆的歐洲人藝廊(European Kunshalle)的個展和2008年義大利的《Manifesta 7》。他是馬其頓的斯科普里「按下離開計劃空間」(press to exit project space)和當代藝術期刊《D(D is for Drawing)》的創辦人和藝術總監 。他1992-96年就讀於美國費城賓州美術學院,1996-97年佛蒙特州的班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1999-2000在日本九州當代藝術中心,以及2002-04年在荷蘭馬斯特里赫特的凡艾克學院(Jan van Eyck Academy)參加了研究工作室計課程。2010年為英國泰德美術館「當代藝術社會的百週年紀念計劃」進行新的展覽《PONDER PAUSE PROCESS (A SITUATION)》。
迪克莎.娜絲(Deeksha Nath)
1976年生於孟買,為獨立評論家和策展人,現居住和工作於新德里。她是查爾斯華萊士獎學金(由 Charles Wallace India Trust 成立的獎學金,該基金由英國文化協會監督)所資助的學者,於印度巴羅達Maharaja Sayajirao 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以及歌德史密斯學院完成美術學業。她2007年在倫敦 Grosvenor Vadehra藝廊策劃了《鏡屋》(House of Mirrors),2008年在印度古爾岡德維藝術基金會(Devi Art Foundation)的《靜態 /動態影像》(Still/Moving Image)。她也合作策劃了上海亞太當代藝術博覽會的「驚喜發現」(Best of Discovery)單元,2009年新德里Anant藝術畫廊《浸入》(Immersions),和加爾各答比拉藝術與文化學院(Birla Academy of Art and Culture) 的《存在的驚異》(Astonishment of Being)。目前為紐約《Art AsiaPacific》雜誌以及《ArtEtc》的編輯,她的文章也在各種書籍、展覽目錄、國家和國際雜誌和期刊上發表,先前她也曾擔任網絡雜誌 www.craftrevivaltrust.org 的主編 。迪克沙過去也曾為倫敦泰德美術館,和新德里當代美術館工作。
1976年生於孟買,為獨立評論家和策展人,現居住和工作於新德里。她是查爾斯華萊士獎學金(由 Charles Wallace India Trust 成立的獎學金,該基金由英國文化協會監督)所資助的學者,於印度巴羅達Maharaja Sayajirao 大學、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以及歌德史密斯學院完成美術學業。她2007年在倫敦 Grosvenor Vadehra藝廊策劃了《鏡屋》(House of Mirrors),2008年在印度古爾岡德維藝術基金會(Devi Art Foundation)的《靜態 /動態影像》(Still/Moving Image)。她也合作策劃了上海亞太當代藝術博覽會的「驚喜發現」(Best of Discovery)單元,2009年新德里Anant藝術畫廊《浸入》(Immersions),和加爾各答比拉藝術與文化學院(Birla Academy of Art and Culture) 的《存在的驚異》(Astonishment of Being)。目前為紐約《Art AsiaPacific》雜誌以及《ArtEtc》的編輯,她的文章也在各種書籍、展覽目錄、國家和國際雜誌和期刊上發表,先前她也曾擔任網絡雜誌 www.craftrevivaltrust.org 的主編 。迪克沙過去也曾為倫敦泰德美術館,和新德里當代美術館工作。
李永財(Weng Choy Lee)
1963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目前居住和工作於新加坡。他是一位藝評,並擔任國際藝評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新加坡分部的主席。在此之前,他是變電站藝術中心(The Substation)的協同總監。目前為奧沙藝術基金會(Osage Art Foundation)的計劃、研究和出版品主任。他也曾開授藝術和文化研究的課程,主持國際研討會,並有許多關於當代藝術的著作,目為為新加坡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的顧問講師。
1963年生於馬來西亞吉隆坡,目前居住和工作於新加坡。他是一位藝評,並擔任國際藝評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rt Critics)新加坡分部的主席。在此之前,他是變電站藝術中心(The Substation)的協同總監。目前為奧沙藝術基金會(Osage Art Foundation)的計劃、研究和出版品主任。他也曾開授藝術和文化研究的課程,主持國際研討會,並有許多關於當代藝術的著作,目為為新加坡蘇富比藝術學院(Sotheby’s Institute of Art)的顧問講師。
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目前居住和工作於倫敦,為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展覽與計劃協同總監,以及國際計劃總監。1993年至2000年間,他是維也納前進美術館(Museum in Progress)的策展人,2000年至今擔任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自1991年以來,奧伯里斯特曾策劃及協同策劃的個展、聯展和雙年展多達兩百多檔,包括1991年《世界湯》(World Soup)、1993年《卡爾頓宮酒店》(Hotel Carlton Palace)、1994年《衝吧!》(do it)、1995年《選我,我屬於你》(Take Me, I’m Yours)、1996年《Manifesta 1》、1996年《活著/生活》(Live/Life)、1997年《移動城市》(Cities on the Move)、1998年《白夜》(Nuit Blanche)、1998年第一屆《柏林雙年展》、1999年《Laboratorium》、2003年《烏托邦站》(Utopia Station)、2004年《達喀爾雙年展》、2005年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年和2007年第一及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2007年《里昂雙年展》、2008年《橫濱三年展》。2007年,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為「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協同策劃《Il Tempo del Postino》,這項計劃2009年也在巴塞爾展出,由巴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 Art Basel)和巴塞爾戲院(Theater Basel)策劃。在同一年,凡艾倫學院(Van Alen Institute)授予他2007-08紐約高級研究員年度獎。2008年,他在格拉納達的羅卡之屋(Lorca House)策劃了《Everstill》。他目前擔任《Abitare Magazine》、《Artforum》,和《Paradise Magazine》等雜誌的特約編輯。
1968年生於瑞士蘇黎世,目前居住和工作於倫敦,為蛇形畫廊(Serpentine Gallery)展覽與計劃協同總監,以及國際計劃總監。1993年至2000年間,他是維也納前進美術館(Museum in Progress)的策展人,2000年至今擔任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的策展人。自1991年以來,奧伯里斯特曾策劃及協同策劃的個展、聯展和雙年展多達兩百多檔,包括1991年《世界湯》(World Soup)、1993年《卡爾頓宮酒店》(Hotel Carlton Palace)、1994年《衝吧!》(do it)、1995年《選我,我屬於你》(Take Me, I’m Yours)、1996年《Manifesta 1》、1996年《活著/生活》(Live/Life)、1997年《移動城市》(Cities on the Move)、1998年《白夜》(Nuit Blanche)、1998年第一屆《柏林雙年展》、1999年《Laboratorium》、2003年《烏托邦站》(Utopia Station)、2004年《達喀爾雙年展》、2005年第二屆《廣州三年展》、2005年和2007年第一及第二屆《莫斯科雙年展》、2007年《里昂雙年展》、2008年《橫濱三年展》。2007年,漢斯.奧瑞奇.奧伯里斯特為「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協同策劃《Il Tempo del Postino》,這項計劃2009年也在巴塞爾展出,由巴耶勒基金會(Fondation Beyeler Art Basel)和巴塞爾戲院(Theater Basel)策劃。在同一年,凡艾倫學院(Van Alen Institute)授予他2007-08紐約高級研究員年度獎。2008年,他在格拉納達的羅卡之屋(Lorca House)策劃了《Everstill》。他目前擔任《Abitare Magazine》、《Artforum》,和《Paradise Magazine》等雜誌的特約編輯。
客座作者
瑪麗亞.卡門卡里翁(María del Carmen Carrión)
1976年生於厄瓜多的伊瓦拉(Ibarra),為策展人、作家和文化顧問,現居住和工作於基多(Quito)和舊金山兩地。她是基多ceroinspiración(為一展覽,也是藝術村)的共同創始人,最近她在那策劃了展覽《Paco Gruexxo vs El Hombre Foca》。她曾在卡薩德拉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Moderno Casa de la Cultura)擔任助理策展人,以及市立美術館(Museo de la Ciudad)的研究員,兩機構都位於基多 。2005年,她自加州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策展碩士學位。2005年到2008年間,她在非營利的藝術空間「新蘭頓藝廊」(New Langton Arts)擔任助理策展人,在那策劃了幾個聯展,包括:2006年《循環檔案》(The Revolving Archive)、2006年《無從捉摸的材料》(Elusive Materials)、2006年《五生境:蘭頓佔屋》(Five Habitats: Squatting at Langton)、2006年《無常》(Nothing Stands Still)、2007年《關鍵前景》(Critical Foreground),和2008年《小事終結,大事長存》(Small Things End, Great Things Endure)。她還策劃朱立歐.塞薩爾.莫拉萊斯(Julio César Morales) 的計劃「Tercerunquinto」,和皮特.尼爾森(Pete Nelson)的個展,並製作了艾德里安帕奇(Adrian Paci)新的影像作品。同時,她 在厄瓜多著手進行一個影像計劃「A La Carta」,與來自美國與南美洲的客座策展人合作,共同展示放映二十多個新興和中生代藝術家的錄像作品。2009年,她也推動的厄瓜多爾國家藝術補助金。
1976年生於厄瓜多的伊瓦拉(Ibarra),為策展人、作家和文化顧問,現居住和工作於基多(Quito)和舊金山兩地。她是基多ceroinspiración(為一展覽,也是藝術村)的共同創始人,最近她在那策劃了展覽《Paco Gruexxo vs El Hombre Foca》。她曾在卡薩德拉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de Arte Moderno Casa de la Cultura)擔任助理策展人,以及市立美術館(Museo de la Ciudad)的研究員,兩機構都位於基多 。2005年,她自加州舊金山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策展碩士學位。2005年到2008年間,她在非營利的藝術空間「新蘭頓藝廊」(New Langton Arts)擔任助理策展人,在那策劃了幾個聯展,包括:2006年《循環檔案》(The Revolving Archive)、2006年《無從捉摸的材料》(Elusive Materials)、2006年《五生境:蘭頓佔屋》(Five Habitats: Squatting at Langton)、2006年《無常》(Nothing Stands Still)、2007年《關鍵前景》(Critical Foreground),和2008年《小事終結,大事長存》(Small Things End, Great Things Endure)。她還策劃朱立歐.塞薩爾.莫拉萊斯(Julio César Morales) 的計劃「Tercerunquinto」,和皮特.尼爾森(Pete Nelson)的個展,並製作了艾德里安帕奇(Adrian Paci)新的影像作品。同時,她 在厄瓜多著手進行一個影像計劃「A La Carta」,與來自美國與南美洲的客座策展人合作,共同展示放映二十多個新興和中生代藝術家的錄像作品。2009年,她也推動的厄瓜多爾國家藝術補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