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35 第三部份-策展人簡介
塞吉爾.艾戴斯丁(Sergio Edelsztein)
1956年生於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現居住、工作於色列特拉維夫。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畢業後(1976至1985年),成立特拉維夫Artifact畫廊(1987至95年),1998年,創立特拉維夫當代藝術中心(CCA)並成為其執行和首席策展人。在CCA,他策劃了七屆表演藝術雙年展和四屆國際錄像藝術雙年展《影像特區》(Video Zone),並在以色列的其他地區舉辦眾多的實驗、錄像藝術放映展、回顧展,表演活動。自1995年以來,他亦在西班牙、中國、英國等地策劃展覽和錄像計畫,1998年在以色列第24屆聖保羅雙年展,2005年策畫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以色列館。此外,他還舉辦演講,為展覽專輯、網站以及各種雜誌和期刊撰稿。
喬瑟琳娜.克魯茲(Joselina Cruz)
為菲律賓馬尼拉的獨立策展人。她曾就讀於菲律賓大學藝術史系,於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獲得當代藝術策劃碩士學位。克魯茲於馬尼拉洛佩茲紀念館(2001-04年)、新加坡藝術博物館(2004-07年)擔任策展人,也是2008年第二屆新加坡雙年展和2009年第13屆雅加達雙年展的共同策展人。2005年,克魯茲為新加坡藝術博物館策劃Tàpies回顧展,2006年共同策劃《最好的事物:德意志銀行收藏與扎哈.哈迪德》(All the Best: The Deutsche Bank Collection and Zaha Hadid)、2007為新加坡策展實驗室(新加坡藝術展的一部份)策劃《你不只是個過客》、2010在馬尼拉為日本財團的亞洲公共知識分子獎學金計劃十週年策劃《創意指數展》。她亦撰寫論述、報導、評論和藝術相關文章。
艾力希.格拉斯坎特(Alexie Glass-Kantor)
1973年生於澳洲雪梨,現居住、工作於墨爾本。自2005年以來,她於當代格特魯德(Gertrude Contemporary,澳洲歷史最悠久的獨立藝術空間,內有畫廊、十六個藝術家工作室以及一個國際展覽與駐村計劃)擔任館長與資深策展人。在此之前,格拉斯坎特於澳洲影像中心(ACMI)擔任策展人,於當地藝術機構、博物館、獨立空間,和藝術節慶負責策劃。作為策展人,她近年來於機構所推動的計劃包括在吉隆坡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畫廊(2007年)、新墨西哥州聖達菲雙年展(2008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博物館(2008-09年)、羅馬Magazzino當代藝術館(2009年)、雪梨新南威爾士大學伊萬多爾蒂畫廊(2009年),和北京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2010年)。此外,她經常於亞太地區的研討會、論壇和期刊發表文章。2006年她為首爾Ssamzie空間「亞洲連線」的駐村策展人,同時也是澳洲最高文化倡議組織-國家視覺藝術協會(NAVA)的成員。
弗朗切斯科.曼那寇塔(Francesco Manacorda)
1974年,生於義大利都靈,現為倫敦的獨立策展人。畢業於都靈大學,並於2003年獲得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當代藝術策劃碩士學位。同年他被任命為都靈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2010 Artissima(2010年11月開放)的藝術總監。2007-09年間,他擔任倫敦巴比肯藝術畫廊的策展人,其於他策劃過的獨立展覽包括:都靈Sandretto Re Rebaudengo藝術基金會中心的《次大陸:當代藝術中的印度大陸》(2006年)和2007年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斯洛維尼亞館、2009年紐西蘭館。曼那寇塔目前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當代藝術策展系擔任客座講師敎授展覽史和批判理論。他於《Domus》、《Flash Art Italia》、《Flash Art International》、《Frieze》、《Metropolis M》、《Piktogram》、《Untitled》、《Art Review》多種期刊發表了大量文章。
瑪加莉.阿里拉(Magali Arriola)
1970年生於法國巴黎,居住工作於墨西哥,目前為塔馬約當代美術館策展人,1998年至2001年間,於卡里略吉爾美術館(Museo Carrillo Gil)擔任首席策展人。她於2002年在巴黎的墨西哥文化協會以及鹿特丹的Witte de With當代藝術中心策劃《Alibis》,2003-04年於墨西哥CANAIA畫廊以及墨西哥瓜達拉哈拉世貿中心策劃《如何學會停止憂心並愛上炸彈》,2005年於洛杉磯Art2102畫廊策劃《什麼通向未來,或一個活死人的景觀》,2006年在舊金山沃蒂斯當代藝術中心策劃《假先知》,2008年策劃第八屆巴拿馬雙年展。她也曾於舊金山沃蒂斯當代藝術中心擔任國際客座策展人。阿里拉同時也在不同的刊物以及平台上發表文章,如《Poliéster》、《ArtNexus》、《Parachute》、《Exit》、《Spike》、《Afterall》和《Manifesta》雜誌。
維克特.米西安諾(Viktor Misiano)
1957年生於俄羅斯莫斯科,目前生活在莫斯科和義大利Ceglie Messapica城。他過去曾於莫斯科普希金國家美術館擔任策展人(1980-90年),莫斯科當代藝術中心(CAC)擔任總監(1992-97年)。獨立策展的部份,米西安諾為鹿特丹Manifesta 1策展團隊的一員,也策劃了第三屆伊斯坦堡雙年展的俄羅斯區(1992年)、第46和第50屆威尼斯雙年展(1995、2003年)、第一屆西班牙瓦倫西亞雙年展(2001年)、第25和第26屆聖保羅雙年展(2002年,2004年)、在第51屆威尼斯雙年展中亞館(2005年)、美國費城藝術館《活影院/圖像的回歸:來自中亞的錄像》(Live Cinema/The Return of the Image: Video from Central Asia)(2007-08年)、普拉托當代美術館《前衛復古:來自前蘇聯的藝術》(Progressive Nostalgia: Art from the Former USSR)、(2007年,於雅典、愛沙尼亞塔林、芬蘭赫爾辛基巡迴展出)。在1993年,他創辦、主編了《莫斯科藝術雜誌》(Moscow Art Magazine),2003年,他創辦《Manifesta Jour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uratorship》雜誌(發行阿姆斯特丹與盧布爾雅那),而後成為其編輯。他曾被授予的赫爾辛基大學藝術與設計榮譽博士學位。
蘇珊.索林斯(Susan Sollins)
目前居住工作於紐約。作為ICI的共同創立者和榮譽執行總監(1975年至1996年),和Art21藝術機構共同創始人和執行總監(1997年至今),以及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的系列節目《藝術:21 -藝術二十一世紀》(Art:21–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執行製片人/策展人(2001年至今)。她早年為史密森索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展團隊的資深成員,也是「13/ WNET」的電視節目《城市藝術》(City Arts)的視覺藝術顧問。她曾策劃的展覽包括:《景觀中的藝術》(Art in Landscape)(1976-77年)、《新雕塑:圖誌和環境》(New Sculpture: Icon and Environment)(1983-1984年)、《觀點:四畫家》(Points of View: Four Painters)(1985-86年)、《永恆的隱喻:義大利新藝術形式》(Eternal Metaphors: New Art from Italy)(1989-92年),這些展皆多次在美國各城市巡迴,還有紐約601藝術空間的《TABAIMO》(2010年)。此外,她也參與共同策劃許多展覽,其中包括《Supershow!》(1979-80年)、《馬蒂斯之後》(After Matisse)(1986-88年),和《團隊精神》(Team Spirit)(1990-92),這些各式大小的展覽同樣地也都在美國不同的機構中展出。她曾製作了在美國公共電視台播出William Kentridge的長片(2010年)。目前她依然於MacDowell Colony基金會和ICI擔任委員。她的獲獎經歷包括:皮博迪獎「二十一世紀藝術」(Peabody Award for “Art:21–Art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2007年)和希科希甘區長藝術傑出獎(the Skowhegan Governors Award for Outstanding Service to Artists)(2008年)。
查爾斯.艾許(Charles Esche)
1962年生於英國,目前生活、工作在埃因霍溫和愛丁堡。他是策展人、作家,現為埃因霍溫的凡艾伯美術館(Van Abbemuseum)館長。他先前擔任格拉斯哥Tramway藝術中心視覺藝術總監(1993-97年),亦曾在愛丁堡藝術學院策劃了一個研究計畫(1998-2002年),並曾作為馬爾默當代藝術中心的館長(2000-2004年)。自2000年以來,艾許有共同策劃過多次展覽和活動,包括:瑞典哥德堡《Amateur: Variable Research Initiatives》(2000年)、韓國光州雙年展(2002年)、土耳其第9屆伊斯坦堡雙年展(2005年),科克「科克藝術會議」(Cork Caucus)(2005年)、巴勒斯坦拉馬拉第二屆 RIWAQ雙年展(2007年)、埃因霍溫凡艾伯美術館《抵抗的形式》(Forms of Resistance)(2007年)、埃因霍溫凡艾伯美術館《荷蘭化》(2007-08年)、第一屆布魯塞爾雙年展《曾經,什麼也不是》(Once Is Nothing)(2008年)、埃因霍溫凡艾伯美術館《Heartland》(2008-09年)和盧布爾雅那的第六屆斯洛維尼亞當代藝術三年展(2010年)。他是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研究出版機構「Afterall」以及洛杉磯加州藝術學院(CalArts)的共同創辦人,為了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荷蘭館,與Maria Hlavajova and Rosi Braidotti共同編輯〈Citizens and Subjects:The Netherlands, for example 〉。艾許也同時在藝術展覽專輯和藝術雜誌發表文章,並於2005年發表土耳其文與英文的專書《Modest Proposals》。
西門.尼賈米(Simon Njami)
1962年生於瑞士洛桑,目前居住工作於法國巴黎,為一個獨立講師、策展人、藝術評論家,以及法國外交部文化局藝術顧問。他獲得了藝術史哲學碩士,以及法律和現代文學的博士學位。尼賈米曾策劃過多次關於非洲藝術和攝影的展覽,包括:維也納克雷姆斯美術館《他者之旅:非洲和散居》(Die Andere Reise/The Other Journey: Africa and the Diaspora)(1996年)、《遇見非洲攝影》(Les Rencontres Africaines de la Photographie)、馬里巴馬科攝影雙年展(2001年和2009年)、馬德里ARCO藝廊《Up and Coming》(2003年)、杜塞道夫Kunst Palast美術館《重混非洲:非洲大陸當代藝術》(Africa Remix: Contemporary Art of a Continent)(2004-07年,巡迴倫敦,巴黎,東京,約翰尼斯堡)、第一屆約翰尼斯堡當代博覽會《就是這麼喜歡》(As You Like It)(2008年),並且與安哥拉原住民藝術家費爾南多.艾爾文(Fernando Alvim)共同策劃第52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第一個非洲館(2007年)。他最近展覽是2010年在特拉維夫展出的《集合日記》(A Collective Diary)、喀麥隆藝術家比利.比尤卡Bili Bidjocka於巴黎的個展(2010年),以及布魯塞爾《一場有用的夢》(A Useful dream)(2010年)。尼賈米也是巴黎的文化雜誌《Revue Noire》的共同創始人和主編,同時為雪梨雙年展等展覽專輯撰寫文章。最新著作為2007年出版的塞內加爾總統奧波爾.德塞達.桑戈爾(Leopold Sedar Senghor)的傳記。
客座作者
莎拉.瑞弗其(Sarah Rifky)
以策展人和作家身分活動於開羅,自2009年以來擔任Townhouse藝廊的策展人,2010年以來在開羅美國大學的高階藝術研習會擔任兼任教授。她也是MOTO(Museum of the Occident)的委員,藝術書籍《大馬士革:遊客、藝術家和特務》(Damascus: Tourists, Artists and Secret Agents)的共同編輯。瑞弗其從2008年起成為「Reloading Images」藝術家網絡的成員。她在2003年於瑞典隆德大學馬爾默美術學院畢業,並取得理論研究碩士學位,同時也擁有開羅美國大學視覺藝術和大眾傳播學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