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軍、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

 

「疫年日志:恐懼、鬼魂、叛亂、沙士、哥哥和香港的故事」(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FEAR, GHOSTS, REBELS. SARS, LESLIE AND THE HONG KONG STORY)是由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總監康喆明(Cosmin Costinas)與策展人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共同策劃。台北立方計劃空間(TheCube Project Space)為「疫年日志」展海外巡迴首站,結束後將繼續巡展至韓國首爾及北美舊金山。

「疫年日志」於2013年在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上環文娛中心展覽廳及上環私人機構中首展,邀請近三十組藝術家及數個藝術、學術單位所出借、授權之作品參展,包含平面輸出、歷史文件、現成物、影音及聲音多媒體裝置。

本展以2003年春天影響香港的事件──SARS病疫風暴的發生為起點,追溯不同的敘事角度、歷史背景,以及這些事件對香港和世界當代文化和政治的影響。借由「疫年日志」巡迴展,台灣觀眾將有機會從多樣的作品與觀點,看見同樣處於亞洲並經歷過殖民歷史的香港於今日之生存境遇中所共同面對的問題,從而思考如何以歷史過程、身份及各自的境遇探討與回應這些課題。

座談資訊

與談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洪子健、陳瀅如、周安曼

時間:2014. 6. 27 7-9pm

地點:睡不著咖啡館 (台北市泰順街60巷8號)

參展藝術家

艾未未(中國)、Bernd Behr 白伯恩(德國/台灣)、Natalia Sui-hung Chan 洛楓(香港)、Oscar Chan Yik Long 陳翊朗(香港)、陳瀅如(台灣)、George Chinnery 喬治‧錢納利(英國)、Megan Cope 梅根‧哥本(澳洲)、董啟章(香港)、Larry Feign 方南理(香港)、洪子健(台灣/美國)、Irene Kopelman 依蘭娜‧科佩曼(阿根廷)、黎清妍(香港)、林官(關喬昌)(中國)、李傑(香港)、Len Lye 連恩.萊(紐西蘭)、馬六明(中國)、Fionnuala McHugh 費歐努娃拉.麥修(英國)、Moe Satt 莫.沙(緬甸)、吳承租(新加坡)、白雙全(香港)、Para Site 2003藝評班(香港)、Lygia Pape 麗吉亞.佩波(巴西)、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阿比查邦‧委拉斯塔古(泰國)、黃浩然(香港)、Ming Wong 黃漢明(新加坡)Ricky Yeung Sa、u-Churk 楊秀卓(香港)、Samson Young 楊嘉輝(香港)、Mathias Woo 胡恩威+Edward Lam 林奕華(香港)/ Zuni Icosahedron 進念‧二十面體(香港)

關於本展

(錄自展覽手冊策展論述)

香港有著一段疫病的主觀內在歷史,在殖民時代作為「疫埠」的種種再現──被自然、疾病和東方生活習慣所沾染的土地需被征服, 從而變得更健康、更現代和更有利可圖。1894年,就在Para Site藝術空間現址附近,香港爆發鼠疫,這些敘述角度就隨著確認鼠疫桿菌而進入高潮。是次發現產生一種對鼠疫和亞洲的曖昧聯想,並加劇當時歐美的「黃禍」反華恐慌。在香港,對病原體的恐懼一直跟對他者的恐懼互相呼應,檢疫隔離反映著排斥,而流行病學上的污染、種族污染和文化污染都使用同一種語言。

2003年,沙士爆發。當香港淪為近年最嚴重的空氣傳染病的震央時,整個城市史無前例地完全停止運作,隔離地段裡人與人之間亦分崩離析,兩者卻導致香港市民在政治意識上意想不到的轉變。疫病過後,不少人馬上走出來,抗議北京要求香港就「國家安全法」即基本法第廿三條立法。這直接導致該法案的擱置,更重要的是,此事令一個積極進取的政治社群開始崛起。自此之後,「政治冷感、失去靈魂、實事求是的商業中心」就不再能夠準確描寫香港的整個面貌了。

另一件事卻不甚光彩:沙士過後,為舒緩由疫病所造成的經濟危機,出現內地公民以個人簽證訪港的政策,簡稱「自由行」。這造成城市身份的另一個主要轉變,亦改變了香港與中國內地之間的關係。以往疫病的醫學名詞和意象,例如破壞健康社會的病原體或搶購配方奶粉的蝗蟲,被用來形容在香港湧現的內地人。一場疫症再次成為偏執和仇恨的佈景板,但有別於一百年前鼠疫為患的年代,對中國人龐大人口和不文明習慣的恐懼,不再是自滿的歐洲人,而是來自這群中國人的同胞。這種本質上的「仇外」心態,成為深圳河兩岸關係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亦吊詭地令民主運動(及反北京)的討論,以及在沙士危機堀起後重獲生機的社運變得更為複雜。

這些香港人身份的自相矛盾和模棱兩可,正正在「哥哥」張國榮身上反映出來。張氏是一位演員和歌手,更是相當重要的偶像人物。沙士危機的高潮期間,他在香港中環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跳樓自殺。那是近年最黑暗的時代裡最黑暗的時刻,他的逝世震驚全港,令很多香港人不顧健康警示,親身出席其葬禮。儘管哥哥是一名同志,亦往往特立獨行,他的一生和演藝事業打造出一種對香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他一人千面的演技,體現(亦無疑增強)香港在回歸前後數十年裡面面俱到的自我形象。逝者已矣,音容宛在,他的影響力將會持續下去。

是次展覽旨在瀏覽各自表述卻又互有關聯的敘事角度,並藉著展出本地和國際藝術家的作品,以及流行文化的文物和檔案,為一個有關香港近代史的批判討論作出貢獻。

策展人介紹

康喆明(Cosmin Costinas)

康喆明1982年生於羅馬尼亞 Satu Mare,是香港 Para Site的執行總監/策展人。他曾擔任荷蘭烏特勒支當代藝術基地(BAK)的策展人(2008-2011)、第一屆烏拉爾工業雙年展的聯合策展人(與 Ekaterina Degot 及 David Riff) ,以及第12屆文件展雜誌項目的編輯成員 (2005-2007)。Costinas在 Para Site策劃了以下的展覽:《熱望之房–性與香港》 (與黃子欣,2014); 《太平天國–可能的歷史的交匯:艾未未、謝德慶、蛙王郭孟浩、黃馬鼎在紐約,SALT,伊斯坦堡》(與 Doryun Chong, 2012) 。

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

殷迪‧格瑞洛為哥倫比亞裔獨立策展人暨藝評家,曾於哥倫比亞及巴西兩地大學攻讀藝術史及藝術理論,他目前是哥斯大黎加聖荷西 TEOR/éTica 獨立藝術空間的總監暨策展人。他最近策劃的展覽包括:《干預的歷史》(與Shoair Mavlian,2014)、《約瑟芬貝克與柯比意在里約-彼岸韻事》,里約美術館,里約(與Carlos Maria,2014)。June 28 – August 3, 2014

開幕:2014.6.28(六) 下午3-6點
展期:2014.6.28~8.3
開放時間:周三~日 下午2~8點 (周一、二不開放)
展出地點:
立方計劃空間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睡不著咖啡館(台北市泰順街60巷8號)*
台北巡迴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聯合主辦:Para Site藝術空間
協辦:睡不著咖啡館、台灣榮迷協會
策展人:康喆明(Cosmin Costinas)、殷迪‧格瑞洛 (Inti Guerrero)
台北巡迴專案統籌:周安曼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香港藝術發展局、台北市文化局
座談活動贊助:陳泊文
特別感謝:tamtamART TAIPEI IPIX、阿西摩、周育正、彭北辰、饒加恩、陳凱茵

* 睡不著啡咖館展出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之錄像作品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