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曾於2014年分別在台北北師美術館以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於「第十三屆台新藝術獎大展」中展出的形式為精簡版本,展出原展覽中的聲音資料庫之部份,以及〈來自台灣底層的聲音〉紀錄片、黃明川導演所拍攝之〈1995後工業藝術祭〉紀錄片,以及藝術家鄧兆旻的作品〈唱還是不唱?〉。
「造音翻土」是由立方計劃空間所發起的策展研究計劃,內容包括田野研究、系列講座、展覽與專書出版,展覽部份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之補助以及上述兩家美術館的協同主辦。
「造音翻土」以陳列歷史文件、聲音資料庫與藝術作品來探索台灣戰後的聲響文化運動歷史。在2014年的兩場展覽裡,首先以1997年由水晶唱片(現已結束營業)所發行的專輯《浪來了:傾聽‧台灣的話》作為議題開展的起點,它是錄製於花蓮吉安鄉的47分鐘海浪拍岸聲,雖是自然、非人造的聲音,但這聲音經過錄製後發行,標以「台灣的話」,即是具有特定政治意涵宣稱的聲響──一種「造音」。本展覽從這張專輯開始,考掘「本土化」這個台灣現代性形塑歷程下難以迴避的課題,舖陳台灣戰後歷經戒嚴時期的禁歌管制、美國熱門音樂、追尋自己音樂的「民歌採集運動」與「民歌運動」,到解嚴後的地下音樂場景、噪音運動、瑞舞運動和實驗聲音創作等等聲響文化運動的脈絡,從歷史的社會土壤裡重新翻、掘、找,以系譜學的方法爬疏聲響「本土化」的軌跡,並思考它再一次被「造音」轉化的可能。
原展覽中除了研究團隊蒐集來的唱片、海報、傳單、紀錄片等文件之外,並邀請了十七組聲響、視覺創作者,以藝術創作延伸與拓展展覽的思索面向。本展所欲提出的,並非一套完整的台灣聲響文化歷史或編年史,而是一種「聆聽與解釋台灣聲音的態度」,嘗試透過聽覺感知進入歷史之中作翻轉。 展出聲響內容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