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V Part 3:山上的家務事

立方計劃空間與「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第五度合作,一同呈現四組研究員進駐部落的成果與紀錄,展期自2022年10月21日起,至12月10日止,展覽地點於公館立方。

本年度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 IV Part 3」駐山研究員共有四組來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包括林彥翔、李尚喬、黃加頌+Benjamin Ryser,以及靜遠+莫奴,他們在今年陸續於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大同大禮部落進行駐山研究,並於這本次展出裡,以文件、影音、裝置、書寫、攝影、活動等等多重形式發表駐村結果。

關於本展

2023年的《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V Part 3》以「山上的家務事」為主題進行進駐研究計畫徵集,關切疫情時期山上的家務勞動,持續延伸傳統領域裡自然與藝術關係的想像。

2021年夏天,COVID-19影響了台灣社會的運轉、影響了山上太魯閣大同、大禮部落的生活,也影響了《森人—太魯閣藝駐計劃IV Part 2》的進行。在確定每位認識的部落長者皆完成第二劑疫苗施打後,森人恢復了駐山研究員的安排及進駐。同年十月某次回返部落山下社區探望,順便尋找藝駐計畫靈感時,我們發現阿香阿姨正在為家裡後方外搭陽台因老舊坍塌進行置換新支撐架的工程煩惱,一方面是針對工程的費用,另一方面則是對僅剩一半的陽台感到非常不便及危險。此外,我們還得知自其一家搬遷至山下生活以來,她的陽台也已使用了二十多年。這段對話於腦中迴響不斷,當時我們反思起:假若將隔年(2022年)二月關美館的部分展覽資金,挹注予山上部落婦女的家務事,能不能描繪一個不一樣的勞動風景? 這個提問旋即形成了這項計畫於2023年執行的出發點。

關於駐山計畫

〈三腳貓與獵者〉,林彥翔

「在山上居住的這幾天裡,有一隻虎斑貓總會陪我入眠,有時睡在腳邊,有時睡在枕頭旁,我會聽著牠的呼吸直到睡著。牠會窩在倉庫的角落,或蜷曲在太陽能電瓶的上方,牠總是被其他的貓欺負,因為牠只有三隻腳。」

這段時間參與部落居民的生活,從生活中的線索開始,吃飯、聊天、拍照、狩獵、爬山、接待登山客…等,在互動過程中理解「山上」的日常。從一隻三腳貓開始,理解太魯閣族人與環境的關係,並且進一步的探知現代化後的山林互動狀態。

每看著這隻跳著、跳著的三腳貓,就提醒著現代化的獵具與傳統狩獵文化的衝突,有時也覺得幫不上太多忙的自己,在這裡好像也失去了一隻臂膀。

〈南島原鄉論系列講座與Podcast企劃〉,李尚喬

本次駐村計畫的核心目標是深入探索南島原鄉論對台灣族群意識和論述的影響,並探討在官方主導下如何改變藝術與文化的交流與創作,進而形塑新的身分認同。本計畫將以Podcast和講座的方式進行,從多個面向探究南島原鄉論的影響力。同時,本計畫將參考太平洋島嶼國家或區域主體建構的歷史脈絡,並對照台灣目前的認同狀態,試圖以客觀的視角來解讀南島原鄉論對我們的意義。這個計畫的意義在於深化對南島原鄉論的理解與剖析,鼓勵台灣大眾更深刻地思考和探討台灣的多元文化認同。

〈蘭〉,黃加頌+Benjamin Ryser

這是我們第四次回到太魯閣部落駐留,今年與Yuri Pasang和她的家人一起合作和研究,繼續聆聽回訪社群的家族歷史和回憶。我們隨著部落的四十年前在山上採珍稀蘭花轉售到日本的集體回憶為主軸,訪尋蘭花的下落。我們從部落裡的耆老和她們的孩子口中得知一棵蘭花可以存活幾十年以上,如果這一棵蘭花能說話,它會怎樣述說他們從山上到山下的遷移路徑和沿路上相遇的人和事呢?

計劃參與者、錄音: Bnu Pasang, Icyang Pasang, Yuri Pasang

翻譯: Charlotte Lee

〈在太魯閣寫母親〉,靜遠+莫奴

「寫母親」共同創作計畫已經進入了第六年,涉及到家庭和私密關係以及性別平權等等複雜的話題。藝術家們來到大同部落,發現部落媽媽們在山上的家大部分也是接待登山客的民宿。家與公共空間開始發生聯繫,不同的來來去去的人與自然環境以及動植物也和家以及不同的家務事同時發生。

關於駐山研究員

林彥翔

創作類型主要擴及影像、行動及書寫,關注於人如何透過生態環境、地緣政治、宗教信仰等議題回應自身生命政治。透過田野實踐與藝術研究進行感性經驗及文本的生產,並以影像作為行動的一種可視化作為,以此回應所關注之社會現象與自身感受。

李尚喬

2023高雄電影節XR節目統籌,編劇、短片導演,以編劇身份與漫畫家葉長青合作作品《蜉蝣之島》獲得日本國際漫畫賞銅賞,同名編劇作品入圍金馬創投,短片作品《三月的南國之南》曾獲高雄拍補助。

黃加頌與Benjamin Ryser

黃加頌(1991,生於英屬香港)及 Benjamin Ryser(1989,生於瑞士),在太魯閣部落裡也被稱呼作Qurug及 Lowking。近年於歐洲、香港和台灣居住和工作的藝術單位,常以影像和聲音介入不同國家的在地社群。他們關注各地被遷移的群族,研究歸屬感、身份認同、想像的家鄉,以及與政治和歷史攸關的議題。近年作品常透過收集不同個體的故事,累積群體的城市記憶。

靜遠

2017年發起「寫母親」計畫,從家庭議題入手倡導公民寫作。2019 發起「汗流浹背汗」計畫,協助在寫作和繪畫上缺少資源的人群學習這兩種創作方式,並不時和她們一起創作。在「普通人的創作」這個概念下,她不斷嘗試探索專業和非專業間的邊界,也立足以創作力來推動特權和剝削下不同聲音互見和互助的可能性。

莫奴

莫奴(1990年生於法國)是加拿大籍華裔藝術家和策展人,現居臺北。她的研究主要側重在現當代的亞非交流與第三世界藝術家的創作,也對中心與邊緣、後殖民的歷史中產生的離散、身份認同與感知差異剛興趣。她也是藝術家團體變異派學校的成員。

策展團隊|Bnu Pasang、Cumey Hrosi、Icyang Pasang、Kumu Unang、Qurug Tumiyu、Simat Qurang、Tumun Masaw、Yeyku Rikaw、Yaya Huwat、Yuri Pasang
駐山研究員|林彥翔、李尚喬、黃加頌+Benjamin Ryser、靜遠+莫奴

展期|2023.10.21-12.10(週三-週日,2~8pm)
開幕|2023.10.21(週六),3~6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主辦|森人
協辦|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香港藝術發展局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