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PART III

以連續五個月的時間,串連臺北及臺中兩地的系列展覽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以下簡稱「瑪德蓮時刻」),於八月展開第三部份。這項計畫嘗試融匯不同城市與特質的展演空間,拓展場域與展示方式,創造更生活化、更親密的觀展經驗。第三部份的展出,立方計劃空間與洪建全基金會合作,於該場地展出藝術家洪梓倪與賴志盛的作品。展覽自8月12日起持續至10月6日。

《瑪德蓮時刻》這項國際聯展自四月起,區分為三個階段,於三個不同的展演空間裡,呈現八位藝術家的作品。「瑪德蓮時刻」同時也是立方策展團隊自2022年展開的研究暨策展計畫,過程中以主題講座、音樂祭以及系列展覽等等不同形式,拓展觀者和參與者的異質藝術經驗,並期冀以此觸發觀眾特殊的記憶與意識,創造深度的感性經驗與討論。

▍展出作品

《滯留的方式》,洪梓倪

Linger Around仔細觀察,縮身於角落,在至微的聽覺引領之下,潛意識便可以帶領我們在日常的縫隙中游移,悠游於風噪、雨滴、流水、空間聲(room sound)——人類都市文明建構出之潛在韻律間。

透過耳朵與聽力,意識能冥想其龐然巨大(grandeur),這個過程與身體內之浩瀚感存有的擴張狀態緊密關聯,這種狀態往往被日常生活的繁瑣箝制侷限,但是當我們孤獨一人時它便再度復甦,一旦我們靜止不動意識就身處於他方。

《滯留的方式》將創作者往返韓國仁川與台灣被錄製下來作為日復一日人類文明循環系統的環境記憶,試圖運用空間中管線與民眾身處的交會點,拉出多聲道以及聽力中心,試圖令各聲音物件彼此於裝置尖端,與耳朵及環境交會。

《動靜》,賴志盛

這是一個依著空間裡原本的狀態所延展出來的計畫。

我嘗試用現場裡既有的一些條件開始工作。比方在邊界上:天花板有著過往設置的各種懸掛吊點、環繞著展場透光可移動拆卸的牆面,或牆面後仍保留某些看不見的空間,甚至是一些外頭的天光與周圍人們的動靜等。

這個工作逐步將現場相關的事物與痕跡想像一遍,接著整理出一些內外、明暗、輕重、虛實與動靜之間的關係去進行我的製作,期待讓創作的狀態有機出現在這原有的空間裡。

▍關於藝術家

洪梓倪

出生於臺中,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北。

洪梓倪擁有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背景,畢業後進入台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碩士進修,並在碩士在學期間完成了與東京多摩藝術大學情報設計學系的國際交流,主要創作為聲音與空間裝置。

她的作品元素都是分別在給定的空間中構造體現,試圖探究限地製作中音頻/與材質的邊界實踐,使作品的結構與實際空間反射共振響應並造成聽覺元素互動,藉此探索聲音、材質、光線、空間形成的相互關係。她的實驗聲響演出活躍於亞洲實驗性聲音場景中,並於 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間受邀為失聲祭策展。她曾受邀於日本實驗聲響指標性場地落合Soup、SuperDeluxe、Forestlimit與英國倫敦CafeOTO等地演出,並曾與日本先驅噪音藝術家秋田昌美(Merzbow)、Phew、大友良英(OtomoYoshihide)、韓國柳漢吉 (Ryu Hankil)和臺灣先驅噪音藝術家王福瑞同台。近年梓倪時常與各地視覺藝術與劇場領域合作跨界,包含視覺藝術家李亦凡高美獎與台新藝術獎得獎作品,以及2018年以降之現場聲音設計執行與配樂,目前則在HKCR常駐主持雙月一集之電台節目。

賴志盛

1971年出生於臺灣臺北,目前生活與工作於臺灣臺北。

賴志盛在空間或風景中進行細膩的干預性藝術實踐,其創作以裝置及雕塑等多種媒介探索了張力、日常生活及個人經驗。賴志盛關注細節,常在特定空間的不同元素之間創造新關係,直接與觀眾的身體及存在感知相溝通,作品帶有一種輕鬆、富有玩樂意味的極少主義傾向。在九零年代,賴志盛是觀念藝術團體「國家氧」成員之一;他早期於廢棄建築中展出的作品往往與看似無效的勞作實踐有關。其作品因此特定創作語境而帶有一系列顯著的特點:富有環境或空間親近性,帶有強烈拓展性,也帶有一種與觀眾好奇心直接對話的抒情細膩感。

賴志盛感興趣於自反性概念,以及這概念在觀念藝術傳統中的應用,他有意識地創造帶有場域特定屬性的非典型日常現實,在關注荒誕或非典型現實之時,仔細探索微觀感知經驗。賴志盛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常引用其長達十三年的磚瓦匠職業經驗,以此為基礎探討勞作及消費主題。

賴志盛曾於臺北市立美術館(2020)、霧島之森美術館,鹿兒島(2019)、觀察社,廣州(2018)、誠品畫廊(2017)等機構舉辦個展,曾參加愛知三年展(2016)、里昂雙年展(2015)、OCAT當代藝術中心,深圳(2014)及海沃美術館,倫敦(2012)等機構的大型展覽。

▍關於洪建全基會

洪建全基金會自1971年創立起,即投入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等領域的推廣,如創辦標誌性的《書評書目》雜誌、視聽圖書館、文經學苑與敏隆講堂等,開當時文化教育之先;於2000年後更擴及到當代藝術,因應藝術家各個創作階段,啟動不同尺度的贊助計畫,透過委託及直接贊助,支持藝術創作者。2023年更與荷蘭駐村機構Rijksakademie合作設立台灣藝術獎學金計畫,作為國際合作的開端,以深入培育「創作文化」為核心目標,持續為藝術生態挹注能量。

關於《瑪德蓮時刻》計畫

「瑪德蓮時刻」的命名與概念,是來自小說家普魯斯特的意識流名著《追憶似水年華》(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的典故:小說中,主人翁吃到了沾了紅茶的瑪德蓮蛋糕,此味覺經驗牽動了他腦裡的深層意識,因而使得平日那些無法通過理性「回想」的記憶與感情湧現而出。在心理學領域,學者已以這個故事為根據,將這種非自主性記憶的召喚和引發情緒的催化過程,命名為「普魯斯特時刻」(The Proust Moment)或「普魯斯特效應」(The Proust Effect)。本展期冀再指出的是:瑪德蓮這種貝殼狀的糕點之所以風行,與歐洲當時(約莫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金屬烘焙模具的普及,以及印刷食譜書籍開始流行有著緊密的關係。「瑪德蓮時刻」這個展題與概念,是對「普魯斯特時刻」的挪寫並置轉焦點,從字面上感知主體的層面引渡回引發記憶及情感的「媒介(物)」上。

因此,「瑪德蓮時刻」嘗試穿透普魯斯特效應,揭示關於記憶的植入和再現、情感的萌生與傳遞,實與其背後的「感性召喚(技)術」有關。《追憶似水年華》中的著名情節之所以觸動不同地方、不同時代的讀者的共鳴,則更可能是來自於瑪德蓮蛋糕所創造的集體共感所賜。從媒介/技術的角度視之,即是由於「模具烘焙」與「印刷」為中介,使得這種無論在哪裡,形狀與味道都相彷的甜點得以快速大量生產,因此成為了現代世界中「感知傳遞」的力量來源。它不僅一方面創造個體私密的經驗,也同時形塑出一個時代中對某些事物的集體認同。而媒介/技術在其中的作用雖能被意識到,但卻又時常被隱藏和忽略。「瑪德蓮時刻」展覽以此思索作為出發點,探討今日感性與認同的構作技術與政治性。

藝術家|洪梓倪、賴志盛
策展人|鄭慧華
策展團隊|羅悅全、杜依玲、王嘉瑩

 

策劃主辦|立方計劃空間
合作單位|洪建全基金會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
展期|2023年8月12日-10月6日(週一~週六,11am-6pm)

 

展覽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台北市文化局、恆成紙業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