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

在龍年開春的第一檔活動裡,立方很榮幸與葉杏柔合作,呈現包括裝置、講述表演、影音、文件的展覽「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探討台灣老作家楊逵的文學作品被「媒介轉化」為歌曲、紀錄片的歷史過程。這項合作源自於立方計劃空間與2020年發起的展覽計畫「聲經絡」──關注文化如何透過聲響來傳播、流動,以及在此之中,聲響文化如何得以作為歷史拓樸的媒介與原料,來映現出一個地方的特殊歷史與文化面貌。在該計畫2020年於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展出之後,「聲經絡」仍將繼續延伸拓展為多檔線上展覽。由葉杏柔策劃的「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則是從她2023年策劃的線上展「愚公移山:九零年代楊逵聲與影」出發,再拓展其歷史縱深,並更進一步轉化為實體展覽的策展行動,呈現檔案以及三位藝術家回應此議題的創作。希望觀眾可藉由多面向的展覽形式,重新認識楊逵的作品,以及他對當代創作的影響。

關於展覽

七零年代末,以「日據時代抗日老作家」之姿漸受文壇矚目的楊逵(1906-1985),逐漸打破自綠島出獄後十餘年的沉默,重拾寫作,內容從舊作重刊、回憶過往,進展到與當代對話。其中一篇關鍵文章,是他響應校園民歌運動的短文〈大家來唱我們自己的歌〉(1978)。文中,楊逵自述已是七旬老翁的他,「歌曲」如何在他生命裡總是作為再現統治者意識的「他者」,導致他幼年起「便成為一個不知音的音癡」。直到1977年,楊逵聽見「鄉音四重唱」向他獻唱〈秋天的野菊花〉一曲,那些唱出自己情感的歌聲,終於讓他「開啟了耳朵閉塞之門」。實然,同一年,楊逵因李雙澤為〈三個臭皮匠〉(1976)所譜之曲而改寫原作,改為〈愚公移山〉。楊逵以文喝曲,不只是「唱自己的歌」,更是文學家出手「讓文學歌唱」的第一鳴響。幾乎同時間,七零年代中旬後,已因花園訪客無數,累積大量生活紀錄照片的楊逵,有了光學之外的「造相」:一是木刻版畫,例如刊印於1977年《夏潮》雜誌封面的《作家楊逵》(文庭澍,1974),二是文學傳記,即重要的《楊逵畫像》(林梵,1978)。

楊逵的聲音以及影像,可以說是自七零年代末起溢出稿紙,八零年代初再於美國掀起漣漪。1982年,楊逵因愛荷華寫作計畫邀請赴美國兩個半月,因而有林心智創作〈壓袂扁的玫瑰⸺獻予楊逵〉一曲,黃明川拍攝楊逵的半身相(如〈楊逵抱貓〉),還有相當珍貴的楊逵發言錄音。這些以文學為本的改編、轉譯、跨越媒介再現與傳播,七零年代末起逐年地累積成豐厚的土壤,以致九零年代初,台灣的文藝界以楊逵為首,率先地促成台灣文學的「媒介轉向」⸺顯例是以楊逵為題材的歌曲改編(由水晶唱片1993年發行《楊逵:鵝媽媽出嫁》專輯)與文學紀錄片(由前衛出版社委託黃明川導演拍攝《不屈的魂靈:楊逵》紀錄片,1997年發行)。

借用〈愚公移山〉文中複數的「愚公」所意味著諸眾能動性,「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研究計畫自楊逵留下的遺產(legacy)中拓延議題,從楊逵到葉陶,從楊逵到楊建的光譜上,從再現楊逵的視聽媒介上,觸及翻譯寫作、讀劇與表演、婦女與社會運動、勞動與土地、影像創作與口傳肖像、唱曲與集體記憶……等等迄今未被充分挖掘與深根的子題。

本展「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既是接續「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立方計劃空間「聲經絡」線上展計劃)爬梳九零年代以楊逵為題的歌曲、影像創作,藉由回訪檔案,往六零至八零年代溯源,也透過藝術家創作,初探「楊逵」在當代社會的豐沛礦藏與繁複意涵。

在檔案之中進行報告,也在創作之間打開對話,「愚公移山」展覽敞開、流動的狀態,以楊逵入獄綠島時期創作的劇種「街頭劇」為喻,亦以此為鏡:

因為它(編按:街頭劇)是在觀眾圍攏著的円場(編按:應是指圓形競技場)上表演,而演員都由觀眾中間出入,很容易把演員與觀眾打成一片,最容易把劇情傳達到觀眾心底,把劇的效果發揮出來。

——楊逵〈談街頭劇〉( 1956~,新生筆記簿(一))


展期活動

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講述表演

楊逵(1906-1985)作為跨語言世代,同時因其左翼理念,成為視野跨越國界的社會主義文學家。二戰後,面對中國政權暨中文世界到來,楊逵辦報、擔任編輯、進行出版工作。一年多後,他策畫主編的中日文對照版「中國文藝叢書」由台北東華書局陸續出版,包含由他親自翻譯為日文的中文經典著作,第一本即是魯迅寫於1921年的《阿Q正傳》。譯本於1947年1月中旬出版。透過翻譯《阿Q正傳》,楊逵將「白話中文」與「台人日語」對照,向台灣人推廣對中文的認識,並藉左翼文學拉高台人對封建、保守主義的警覺。此外,因時政急速變化,屆出版之際,楊逵有一個積極目的,就是對已經抵達台灣進行剝削統治一年多的陳儀政府/國民黨政權提出異議。

黃大旺朗讀的章節為《阿Q正傳》楊逵日譯版第四章〈戀愛的悲劇〉與第九章〈大團圓〉。藉由朗讀,除了將文字體現為人聲,也為楊逵的譯法予以詮釋、表演。

  • 時間:2024年4月13日(六)3pm
  • 地點:TheCube Project Space 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 免報名、免費用
  • 現場備有中日對照本供觀眾參閱
  • 演出時間半小時

黃明川《台灣文學家紀事系列⸺不屈的魂靈:楊逵》紀錄片放映與講座
主持、講者:陳佳琦
與談:黃明川
2024年4月20日(六)14:00-16:30
地點:立方7F(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展覽追索「前九〇年代」楊逵的「聲音」與「影像」迸發的起點,同時於展覽期間安排《不屈的魂靈:楊逵》紀錄片放映與講座。本活動邀請獨立研究者陳佳琦於映後發表短講、與黃明川導演對談,並與現場觀眾交流。

【講座】

  • 講題
    黃明川的楊逵紀錄與九〇年代文學影像環境

  • 簡介
    紀錄片一直是推廣文學常用的方式,在台灣,文學紀錄影片在九〇年代中後期始有較多出現。從公共電視的軟性藝文與讀書節目出走,1994年,紀錄片導演黃明川開始發表的「台灣文學家紀事」系列,嘗試實踐一種更具傳記意義的文學紀錄片形式。此系列拍攝了賴和、楊逵、東方白與林雙不等四位台灣文學作家。

本活動放映黃明川為此系列拍攝的《不屈的魂靈:楊逵》(1997)一片,透過當時的傳記體例與平實的紀錄手法,重新回看上世紀九〇年代的文學紀錄方法,觀察一位影像工作者如何透過影音引領觀者認識一位彼時長期受埋沒的文學家之故事。同時,也試圖提問:這樣的文學影像的崛起及其時空環境為何?其與台灣文學的再發現與今日的體制化是否相關?本片除了呈現導演的個人創作與文學關懷之外,從今日看來又有怎樣的先驅性與嘗試性呢?(文/陳佳琦)

  • 主持/講者
    陳佳琦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成功大學多元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國立台灣文學館助理研究員、義守大學電影與電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組初選評審。現為獨立研究者。研究興趣為文學思潮、視覺文化,攝影史與紀錄片,評論文字散見《攝影之聲》、《現代美術》等刊物,著有《台灣攝影家⸺黃伯驥》(2017)。

  • 與談
    黃明川

紀錄片導演、嘉義國際藝術紀錄影展藝術總監。1985年於《雄獅美術》發表〈一段模糊的曝光⸺台灣攝影史簡論〉,涵蓋清、日兩個時代,是台灣第一篇攝影史文論。1989年起倡導「獨立製片」,至1999年完成三部劇情長片《西部來的人》、《寶島大夢》及《破輪胎》。釜山國際影展與香港獨立影展均擧辦過他三部劇情片的回顧。1994年至1997年間,他受前衛出版社委託拍攝「台灣文學家紀事」系列共四部紀錄片;1998年開始拍攝《櫻之聲》,於2016年完成、發表;1999年投入「台灣詩人一百影音計畫」,至2009年發表共一百位詩人的影片。2003年「解放前衛」系列藝術紀錄片獲第一屆台新「視覺藝術獎」首獎,2022年獲第二十二屆國家文藝獎。近年紀錄片作品:《肉身搏天》(2017)、《波濤最深處》(2021)。

【影片】

《不屈的魂靈:楊逵》(1997)為黃明川導演受前衛出版社委託,拍攝「台灣文學家記事」系列的第四部作品。

拍攝於楊逵已逝世的九〇年代,《不屈的魂靈:楊逵》影像素材受惠於楊逵居於東海花園時期(六〇至七〇年代)所累積的大量楊逵生活照,透過剪接,形成豐富的楊逵身影。這是影像的層次。就聲音的層次而言,《不屈的:楊逵》紀錄片以他人口述的方式描繪楊逵形象與其為人,呈現獨屬楊逵的複雜性,我稱為「口傳肖像」。跨語世代、跨及左翼至右翼的交際網絡,以及抗爭發話對象跨越階級差異(對勞動階級溝通、讓有產階級得以聽聞,也讓統治階級必須警戒),這些楊逵所交織廣袤的論辯系統,藉《不屈的魂靈:楊逵》紀錄片中二十幾位受訪者一段一段的追憶話語,將楊逵性格一幀一幀地描繪清晰。無法聽見楊逵說話的紀錄片觀眾,藉由這些跨語世代、身份與政治立場殊異的受訪者,在聆聽的層次上也能結構出楊逵的社會運動語寫作的戰鬥位置。(摘自:葉杏柔,〈史料調度.口傳肖像:黃明川談楊逵紀錄片(1997)〉,「愚公移山:九〇年代楊逵聲與影」,立方計劃空間「聲經絡」網站。https://reurl.cc/547OLz)。

  • 導演、剪接、旁白撰寫、部份旁白:黃明川
  • 片長:74 分鐘
  • 發行:前衛出版社
  • 製作:黃明川電影視訊有限公司

展出作品

李慈湄
愚公唱了什麼歌
2024
聲音檔案、行動者回憶圖文、照片、觀眾參與

楊逵1927年加入「台灣文化協會」,同年加入農民運動,從此致力人民的組織與創作。他於1976年寫作的〈三個臭皮匠〉,後來被改編成歌詞〈愚公移山〉,和〈美麗島〉一同在「唱自己的歌」運動中被李雙澤演唱。

〈愚公移山〉的歌詞及民歌運動的號召都訴說著楊逵的理想⸺土地和文化應屬於人民。我曾在2010年前後台灣所發生的土地/環境正義運動中,聽過〈愚公移山〉的傳唱,聽著歌曲,我不禁思考:愚公和所有勞動者一樣,在勞作的時候唱歌。如果我們應該要「唱自己的歌」,愚公在唱什麼歌?愚公又移動了哪座山?

我想透過創作過程思考這些問題,也想聽你們的答案。本作品透過訪問1980年至今與土地/環境運動中的參與者,了解歌曲在他們心中激起的共鳴,並依此創作聲音檔案。也邀請觀眾在展場紀錄下自己的答案,用聲音和共同回憶,交織出一個凝聚眾多時空的、愚公在這些年間移山的勞動成果。

  • 創作、訪談與研究:李慈湄
  • 手繪共同創作:蘇唯瑄
  • 特別感謝:每一場土地及環境抗爭的參與者與支持者

黃大旺
魯迅《阿Q正傳》楊逵譯本朗讀
2024
講述表演 ,30分鐘

楊逵為什麼要把《阿Q正傳》(1921)翻成日文*?

從日本殖民到國共內戰,楊逵與同時代許多知識分子一樣,都在焦慮島嶼與大陸的前途。他在1946年10月分別以日文、中文發表詩作〈紀念魯迅〉(〈魯迅を紀念して〉)紀念魯迅(1881-1936)逝世十年,可以看出魯迅對台灣文藝界的影響之大。楊逵親自翻譯魯迅的《阿Q正傳》,有一個後人公認的理由,就是自稱「中國通」的井上紅梅(1881-1949)翻譯的版本(1920年代末譯本)已經偏離魯迅原意。在紅梅版之前已存在文豪佐藤春夫(1892-1964)與魯迅弟子增田涉(1903-1977)的日譯,然而楊逵又想從「台灣人的角度」翻成日文。

本次演出透過說書的方式,重新賦予楊逵譯筆下的角色生命,探索楊逵以異議者、譯者與作者身分的實踐。

*備註:二戰後,東華書局邀請楊逵主編「中國文藝叢書」共六輯,中日文對照排版,楊逵譯有魯迅《阿Q正傳》、茅盾《大鼻子的故事》、郁達夫《微雪的早晨》與鄭振鐸的《黃公俊的最後》三本。《阿Q正傳》於1947年1月出版。

本場講述表演於2024年4月13日下午三點演出。

劉紀彤
鱸鰻查某
2024 
文件、歌曲

認識葉陶(1905-1970),是在多年前閱讀白色恐佈資料的時候。起初,我以為她只是楊逵的太太、政治犯的家屬,後來才發現,自己的認識有多麼侷限。葉陶,是跨越日本殖民和戒嚴時代的革命份子;是農民組合中善於演講的女性幹部;是結婚當天被日本警察抓去關押的新娘;是被關在二八八死牢裡歌唱民謠的鬥士。

當我聽著〈賣花阿婆〉這首收錄於《楊逵:鵝媽媽出嫁》專輯裡的歌曲時,我意識到她的生命如此豐富,卻依然在男性主導的社會環境、歷史檔案中,變形為一位面貌模糊、悄然無聲的女性形象。因此,我試圖描繪葉陶奮鬥基進的一面、補足她生命不同階段的面貌;融合我所熟悉的臺灣女性身影,重構文本、改寫歌詞、翻唱歌曲。透過連結展場內與外的樓梯間,想像一個於社會和家庭之間奔波的陰性身體。

  • 歌詞改編:李昭寬
  • 演唱:吳素月
  • 特別感謝:蔡宛璇、李嘉修


策劃與製作

葉杏柔

獨立藝術工作者,關注台灣九零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探索藝術紀錄影片作為藝術史檔案的識讀方法。曾任在地實驗媒體劇場負責人,現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班。近期計畫包括:「九零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評論專題(國藝會2022「視覺藝評-現象書寫」專案獎助)、「愚公移山:楊逵聲與影」檔案研究暨展覽計畫(2023-2025)。

個人網站:https://hjyeh.com/


藝術家

李慈湄

台灣聲音工作者/電子音樂創作人/劇場音樂設計/DJ,同時也是一個文化行動者。目前主持夜夜生歌聲音工作室,推廣台灣電子音樂/聲音,致力於讓人類感官重獲聽覺上的感知能力。作品以田野錄音、傳統音樂元素及電子聲響設計合成為特徵,創造出一個具有豐富時空敘事的聲音世界。近年以聲音為研究主題進行多項聲音計畫,包含洞穴聲音相關的「凝結歷史殘響:台灣洞穴的聲音敘事」、「啟靈⸺西洛賽賓(psylocybin)之耳:聆聽心靈」、「台灣民謠的電子新聲」計畫,並發表聲音劇場作品〈聽起來像聲音⸺石頭,S-tone〉。近年創作可見於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聲響實驗室等展覽及音樂節。

個人網站:http://www.litzi-mei.com/


黃大旺

1975年生於台北。高中時代開始宅錄,大學時期耽溺於日本動漫畫與藝術電影。2002年開始現場演出,單曲收錄於海內外實驗音樂合輯。2004至2010年旅日期間,與日本和其他國家樂手/樂團合作。返台後以表演及日文翻譯為活動重心。2011年以聲音計畫「民国百年」,獲2012奧地利林茲Ars Electronica聲音藝術類榮譽獎。參加林婉玉導演紀錄片《台北抽搐》訪談,獲2015年台北電影獎評審團特別獎。2023年參與《混種當代歌劇:天中殺》(黃靈芝原作,阮文雅譯,鴻鴻編導,李元貞作曲)世界首演。曾於香港、澳門、新加坡、東京、大阪、柏林、林茲、紐約等地演出,參與多場聯展,翻譯日文書籍、於平面與電子媒體發表文章,並演出多部音樂影帶及短片。

個人網站:http://yingfan.info


劉紀彤

專職藝術創作者,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近年曾獲得臺北美術獎優選、台新藝術獎提名、南瀛獎佳作等獎項。創作多在日常風景中尋找刺點、進行戳破的動作,關注現代化設施下不可見的場所⸺城市裡的河流/下水道、山谷間的河流/水庫、島嶼的海岸/港口。身體穿越地平線、水面的上與下,透過行動之影像、文本、雕塑、裝置、計畫型等藝術形式,探索腳下地景與續存語言間的斷裂,追憶想不起來的記憶、回望自身與之的關係。

個人網站:https://liuchitung.cargo.site

團隊與感謝名單

  • 策劃/製作 | 葉杏柔
  • 參展藝術家 | 李慈湄、黃大旺、劉紀彤
  • 主視覺 | 黃大旺
  • 展場設計 | 葉杏柔
  • 檔案展區視覺統籌 | 詹明芳
  • 技術佈展 | 李宜庭
  • 木作油漆 | 許宗仁、劉季易
  • 視覺輸出 | 東豐告有限公司
  • 攝影紀錄 | 林育全、李嘉昇
  • 檔案提供/授權 | 朱約信、吳晟、李坤城、李敏勇、林心智、林良哲、陳淳杰、黃明川、蕭福德、野火樂集、楊逵文教協會、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愛荷華數位圖書館(愛荷華大學—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
  • 特別感謝 | 任將達、朱約信、黃明川、何穎怡、文庭澍、楊翠、劉怡芬、陳允元、陳佳琦、黃建宏、滿里文化工作室、水晶唱片、前衛出版社、楊逵文教協會、野火樂集、目宿媒體、豬頭皮音樂、大大樹音樂圖像與楊祖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陽明校區)、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半路咖啡、有河書店

策劃/製作|葉杏柔
藝術家|李慈湄、黃大旺、劉紀彤
展期|2024.03.16-05.19(週三-週日,2-8pm)
開幕|2024.03.16(六)3-6pm
春假開放時間:4月4-5日休館;4月6-7日照常開放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展期活動|

  • 黃大旺「魯迅《阿Q正傳》楊逵日譯本朗讀」,2024年4月13日 3pm
  • 黃明川《台灣文學家紀事系列⸺不屈的魂靈:楊逵》紀錄片放映與講座
    主持、講者:陳佳琦
    與談:黃明川
    2024年4月20日(六)14:00-16:30 @ 立方7F
  • 朱約信⸺閉幕演唱會
    2024年5月19日 (日) 7:00pm – 8:00pm

協辦:立方計劃空間
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