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生肉:如何重構被抹滅的台灣越南難民營

立方計劃空間榮幸與講美難民檔案協會合作於2025年9月20日起舉辦展覽「虛擬生肉」的台北巡迴展。由陳泓易策展,劉吉雄擔任主題藝術家的「虛擬生肉」之前曾於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台北巡展將以較為精簡的方式呈現。

「虛擬生肉」展覽起源於紀錄片與VR導演劉吉雄在1995年的夢境。2003年他首次拍攝,之後經過十年的無知與空白,2013年起陸續發展出紀錄片、實驗電影、VR電影與VR博物館計畫(2012-2025)。這檔展覽首次將這些不同版本與多種形式的作品匯整在一起,呈現一段從「不知道不知道什麼」到「知道不知道什麼」的探索歷程。作品邀請觀眾一起重拾那些被害怕遺忘、被害怕記得的片段——可見與不可見的記憶,漂流在半島與大海之間。

展覽同時呈現與澎湖難民營相關的珍貴作品,其中包括越南音樂家黎盈(Lê Dinh, 1934-2020)於 1978年在營區創作的〈無家可歸者的情歌〉;加拿大記者舒楠德(Jules Nadeau)與越南裔攝影師李培徽的攝影作品;以及《南海血淚》(1978)作者李元平的影像口述。

策展論述

(文/陳泓易)

虛擬生肉——如何建構真實

本展覽以「虛擬」(VR)為核心,企圖以此反思[虛擬](VR)的多重意涵.而[生肉]的概念來自於身體哲學incarnation的詮釋,在字面上,incarnation就是從抽象概念賦予「肉體」。

導演劉吉雄在夢境中得知一個位於澎湖的難民營將被拆除,於是他親赴現場,還來不及做研究調查與記錄,難民營就消失了,從此開始一段至今長達二十多年,由檔案出發,重建這個難民營的拼湊還原過程。

劉吉雄的創作夾雜紀錄片的寫實拍攝和虛擬實境的建構,從夢境的虛擬,難民營從真實到消失成為虛擬,以及重構事件的過程,讓整個發展從虛擬到真實之間反覆循環論證出某種詩意。

這個曾經存在澎湖的難民營卻不被台灣以外的任何機構承認——特別是聯合國難民署。因此今天這個難民營可以說是一個在紀錄「歷史」上「不存在」的事件。此事件本身更是一個真實事件被政治虛擬化的荒謬吊詭,而藝術家努力將此被虛擬化的真實還原,並且以虛擬的媒體技術呈現成為一個藝術展覽。

「真正的歷史對象根本就不是對象,而是自己和他者的統一體,或一種關係。在這樣關係中同時存在著歷史的實在以及歷史理解的實在。」這是詮釋學解釋的歷史,認為歷史不是可被如實重現的客體,而更是在文本中不斷被延異的一種存在。

我們一直說台灣好像是個亞細亞的孤兒,但劉吉雄認為:我們除了是孤兒,可能還是難民。

一種被延異的難民。

策展人簡歷

陳泓易 為巴黎第五大學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副教授,同時擔任台灣藝術與文化社會學學會理事長與台灣藝評人協會監事。曾任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教師並兼任國際長,長期致力於藝術社會學、當代藝術與當代工藝理論的研究與教學。其策展與研究實踐橫跨當代藝術、環境藝術行動與當代工藝策展與詮釋,其中重要展覽包括「嘉義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2006-2007)、「天目的世界與世界的天目」(2015)與「後植民計畫」(2015-2017)。

藝術家簡歷

劉吉雄 現職印樣電影製作有限公司負責人暨講美難民檔案協會創會理事長。1971年生於台北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曾任地方記者、考古助理、廣告撰文及大公車司機。VR作品《中南半島未知某處》獲選為2024威尼斯影展電影學院沉浸式作品(Biennale College Cinema Immersive)。曾為台北電影節最佳實驗片得主及日舞影展短片導演(2001),編劇作品獲選國家電影中心優良劇本首獎(2016)。2013年起拍攝《澎湖難民營三部曲》。

黎盈(1934-2020) 出身於南越的著名作曲家,為三人音樂團體「黎明平」(Lê Minh Bằng)的其中一人。1978 年夏天,黎盈一家五人逃離越南後,被貨船救援到達高雄港、並安置於澎湖西嶼難民營,後來獲准定居於加拿大蒙特婁郊區。

李培徽(1935-2017) 出身南越的攝影家,少年時期於西貢即為林黛、李麗華等藝人的指定攝影師。來台就讀國立政治大學,1969年進入前行政院新聞局擔任新聞官近30年。

李元平(1939-2019) 著名的清風號難民船報導作品《南海血淚》(1979)作者。該報導原是刊載於《青年戰士報》的12萬字連載(1979/01/21 ~ 02/22),但在台灣常被誤認為是虛構故事的《南海血書》(1978/12/19,中央日報),而後者只有3000字篇幅。

舒楠德 1941年生,現居加拿大蒙特婁的報導作家。1980~1986年間於輔仁大學任職法語文教師及自由報導作家;1985年間前往澎湖講美難民營,協助其中一位越南青年申請並獲准移民到加拿大。

鄒鳳庭 《中南半島未知某處 VR》(2024)聯合導演與VR技術總監。

劉建偉 澎湖難民營紀錄片《彼岸他方》(公視,2023)導演、聯合攝影指導與剪輯指導。

張建盛 澎湖難民營紀錄片《彼岸他方》(公視,2023)副導演及空拍攝影師。

王弼正 《國界上的漂流者》(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2017)靜照攝影師。

主視覺攝影|劉吉雄
道具設計|陳亦竺
書法|本騷伊明
英譯|戚育瑄、林書全
主視覺設計|黃子恆

主辦單位|立方計劃空間、講美難民檔案協會
協辦單位|印樣電影製作有限公司、公共電視、洪建全基金會、財團法人法律扶助基金會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展期活動

澎湖難民營與《國界上的漂流者》對談

時間:2025.10.17(五)7pm
地點:洪建全基金敏隆講堂(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

「澎湖難民營與《國界上的漂流者》對談」是一場跨越歷史與地域的藝術對話。紀錄片與VR導演劉吉雄, 以二十餘年的田野調查,結合紀錄片、虛擬實境與影像裝置,重構 1977 至 1988 年間幾乎被抹去的澎湖越南難民營景象。這不只是追索歷史的行動,更是以藝術介入記憶的實驗,讓不可見的澎湖難民營歷史重新發聲。

與會的《國界上的漂流者》團隊,則以文字記錄十位無國籍者的真實故事,揭示當下全球超過一億兩千萬被迫離散人口中,那些在國界與法律縫隙中漂泊的生命。他們的處境與數十年前澎湖難民營中的故事遙相呼應,映照出人類在戰爭、政局與制度夾縫下共同面臨的流離失所處境。

本次對談不僅回望台灣被遺忘的難民史,更將此經驗置入國際視野:在全球難民與無國籍者人數持續攀升的今天,藝術如何成為跨越疆界的語言,讓被忽視的記憶進入公共討論?現場將透過影像片段朗讀與深度對話,探索藝術與出版作品如何連結世界各地的漂流者,並啟動制度與社會的反思。

展期:2025.9.20 — 11.16,2:00pm – 8:00pm,週三至日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100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請注意: VR放映時段為展覽期間每週六、日。

策展:陳泓易

主題藝術家:劉吉雄,紀錄片與VR導演

特邀藝術家

黎盈(1934-2020,作曲家╱南越、加拿大)
李培徽(193-2017,攝影家╱南越、中華民國)
李元平(1939-2019,報導作家)
舒楠德(報導作家╱加拿大)
鄒鳳庭(VR導演)
劉建偉(紀錄片導演)
張建盛(攝影師)
王弼正(攝影師)

展期活動

澎湖難民營與《國界上的漂流者》對談
時間:2025.10.17(五)7pm
地點:洪建全基金會敏隆講堂

Dat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