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立方計劃空間「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於5月展開序幕後,將於6月29日開啟其衛星計畫「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期望能以不同角度認識東南亞較為陌生的歷史、政治、社會及文化等面貌。這項計畫為立方「藝術未來行動專案」的一部份。

2024年夏天的「陌生鄰居」從「邊界烤」的主題意識出發,邀請印尼、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研究者、作家、藝術家藝術家共3組講者,透過文學、視覺、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角度,連續三個週六於立方展開對於民族和國族邊界的多維度討論。「陌生(人)」(Stranger)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指的是「柵欄外的人」,亦即化外之民。「陌生鄰居」系列講座源自對於臺灣南向政策的一些思考。政策底下所展開的交流、交易恍如與陌生人的關係建構。藉由「陌生(人)」字詞底層所隱匿的無意識或潛意識,「陌生鄰居」系列講座希望鬆動不可視卻存在的邊界與界線,展開理解彼此歷史、社會、政治、文化網絡空缺的行動。此講座系列將繼續展開延伸至2025年。

「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

【五一三的身體、記憶、性別及其他】

講者:蘇穎欣(澳洲國立大學文化、歷史暨語言學院講師)
與談:顧玉玲(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研究所副教授)
日期:2024.06.29 (六),2pm – 4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報名:https://reurl.cc/Wxy547

「五一三」這組數字早已成為馬來西亞歷史的符碼。種族衝突、暴力、官方說法的196人死亡、解密檔案、新經濟政策、國家團結、華人處境⋯⋯1969年5月之前的馬來西亞和之後的馬來西亞,彷彿真有一道無形的分水嶺,將過去和未來截然分隔。從前的不再,之後的不堪。半世紀以後,檔案闕如,「真相」依然難解,但「五一三」一直是文學和藝術創作者關心的題材,以不同方式不斷被再現。此次分享聚焦「五一三」敘事中重複出現的身體和記憶模式,尤其以女作家筆下的女性角色為主。她們的「五一三」記憶有何不同?我們可以有不同的「五一三」記憶嗎?她們的身體述說了哪些有別於男性/國家記憶的「五一三」故事和情感?

【馬來亞共產黨、馬來人與創傷記憶】

講者:楊凱鍵(旅台馬來西亞青年智庫SEDAP研究員)
日期:2024.07.06 (六),2pm – 4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報名:https://reurl.cc/Wxy547

馬來亞共產黨於二戰、戰後英國殖民時期、1957年馬來亞獨立乃至1963年馬來西亞立國, 不同階段都扮演關鍵性角色。時至今日,關於馬共的討論在馬來西亞社會上仍是某種禁忌,也牽動國家治理的正當性與族群情緒。馬來西亞政府根據時空脈絡與政治需求持續重構和傳播反馬共敘事,間接造成馬來西亞各族群間與記憶群體間的不可共量性。馬來西亞不同記憶典範和國族敘事對立如何解決?正視彼此的慘痛經驗,反思創傷記憶與國族史背後的複雜性結構,或許是和解的可能途徑。


【與我所厭惡者在同一艘救生艇上 】(On The Same Lifeboat with Those I Hate)

講者:伊旺 ‧艾邁特 (Irwan Ahmett) 與蒂塔 ‧ 薩利娜 (Tita Salina)(印尼藝術家組合)
合作聲響藝術家:徐嘉駿
日期:2024.07.13 (六),2pm – 4pm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報名: https://reurl.cc/Wxy547

自2018年以來,伊旺 ‧ 艾邁特(Irwan Ahmett)定期沿著雅加達北部海岸線進行「北方朝聖」(Ziarah Utara)的行動。這樣的過程花了他15天的時間,走了大約150公里的路程。當面對人類中心的海嘯、良心貧瘠的處境,或未來空間漸沈於崇尚工業的人類汪洋時,這種緩慢的進程遂影響了他的感官知覺。旅程過後,伊旺重新審視了他的靈魂以直覺錨定的定點。他所傾注的行動,表達了他對如信仰般附著於雅加達城市土地、水源、大氣之雜質的焦慮。

《與我所厭惡者在同一艘救生艇上》(Satu Sekoci Dengan Yang Kubenci)為伊旺 ‧ 艾邁特一系列介入計畫的闡述之一,其中包括幾件已經完成和正在進行的作品。身為藝術家,他想要呼吸一種不適的氛圍,製造風險的火花,探索在不和諧邊緣產生共鳴的現實出海口。

本次講座將以講述式表演的形式進行,並特別邀請台灣聲響藝術家徐嘉駿參與。

關於邊界烤

不可視邊界未定未知的流動狀態,猶如隨著不同脈絡、條件變形的有機體。「烤」一字取自「考」的諧音,一方面指向考據、挖掘等意涵,另一方面亦借其熱潮及聚集熱能與溫度的想像。19世紀末影像造像、顯影術,經常因為膠卷單格影像與火、光接觸太久而過度曝光或因熱能聚合進而燃燒,最後導向影像的毀壞乃至死亡。「邊界」的流動與「烤」的聚合特質看似某種悖論,然流動與聚合卻也恰好透過兩者的動態形成有機的、非固著意義的多重組合關係,呼應亦展開「邊界」做為有機體的多變形象。藉由「邊界」的流動性與「烤」所形成之不穩定場景,「邊界烤:2024/2025藝術行動者網絡」聚焦於邊界造像術的辯證,啟動地緣政治、膚色、身份、自然、影像等邊界的探索旅程。

位於南海與東海交界的臺灣,自航海時代以降,因應各式情境藉著季風的流動與東南亞區域進行交流。本計畫的路徑依循季風的軌跡與時節,重新展開位於海域交界的臺灣,與位於東南亞邊陲的馬來西亞、印尼邊界思考的可能想像。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