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山共地試驗所-種植工作坊第一階段

種植工作坊全體人員合照
由好蟾蜍工作室、大安區學府里主辦,立方計劃空間、世新大學教學卓越中心協辦的「蟾蜍山共地計畫」,以一系列設計、種植、飲食工作坊,於蟾蜍山上開墾出一片以傳統藥用植物、野菜為主的「食物地景區」、以及自然演替的「山神道」,試圖結合居民的在地智慧,在景觀、生態與傳統之中,尋找新的可能。這項計畫系列活動的第一場整地行動已於2016年4月9日啟動。
此計劃將執行所在地(位於蟾蜍山旁的公園)命名為「蟾蜍山共地試驗所」,是由蟾蜍山居民(包含印度新住民)、學府里里長李淳琳、好蟾蜍工作室、中國藝術家鄭波、景觀設計師王文心、植物生態愛好者李明峰等人,以「共有/共享(commons)」概念為基礎所共同發想討論。在執行上,則由同時也是藝術家的曾鈺涓老師帶領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系的四十多位同學參與,藉由與在地居民共同種植,在有機、共創的前提下進行關於社群、公共性及自然的思考。
4月9日的墾地活動中,里長李淳琳首先致詞,接著由林鼎傑(好蟾蜍工作室發起人)、鄭波、王文心與李明峰說明計畫目的,並介紹工作人員與蟾蜍山居民並示範墾地方法,之後將參與的同學分為6組,各組分別由蟾蜍山居民帶領進行除草墾地與責任區的劃分。之後幾個月將與居民發展出以該地植物為素材的飲食計畫,參與者亦將陸續增加,期間實踐過程也會陸續於線上公開紀錄。
更多計畫內容請見:蟾蜍山共地試驗所 Toad Commons
活動照片回顧

林鼎傑介紹居民葉媽媽

曾鈺涓老師與鄭波

來自印度的Prasannan也是蟾蜍山居民

居民丁媽媽與世新同學討論

有阿美族血統的居民佟媽媽與世新同學討論

居民涂伯伯與世新同學討論

所有參與者一起墾地除草

策劃團隊,左起:林鼎傑、鄭波、李明鋒、王文心、余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