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ject 35 第三部份-作品簡介

Project 35 第三部份-作品簡介

放映區

投影間(2月27日~3月13日)
電視放映 (3月16日~3月27日)

解析 Project 35

ICI 邀請全世界35位策展人分別選出了35位藝術家的單頻道錄像作品,使其成為四部份的錄影展,也就是 Project 35。得力於ICI廣大的國際專業網絡,這項計劃是種初萌芽的模式,讓藝術錄影作品有如文化物件,得以組織化、分享與流通。在選擇作品,將其放入新脈絡這方面,ICI借用了「蒙太奇」的組織原則 …more »

作品簡介

azorro_290
阿索羅小組 Azorro Group(奧斯卡.達維奇Oskar Dawicki、伊戈爾.克倫茨 Igor Krenz、瓦賈克.奈及爾柯 Wojciech Niedzielko、和盧卡斯.史卡普斯基 Lukas Skapski)
我們很喜歡 We Like It a Lot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30秒
2001
(波蘭羅斯特藝廊提供,由塞吉爾.艾戴斯丁(Sergio Edelsztein)選出)

創立於後共產主義下的波蘭,藝術團體「阿索羅」將創作的焦點放在複雜的東歐國家是怎麼去理解現今西方的藝術和社會價值。〈我們很喜歡〉是對所謂藝術上流階級的嘲諷,暴露出他們既缺少獨立思考下的個人意見,墨守主流品味。這件作品以四個藝術家參觀一個個展覽後,有時甚至沒看到作品,但卻以相同的幾個詞彙讚賞、或是互相贊同彼此的意見。有趣又令人欣賞的是,這件作品也讓觀眾看完後,難以對它表示贊同。
–塞吉爾.艾戴斯丁

yason_290
亞森.班淖 Yason Banal
無題/再次(馬倫巴)Untitled/Again (Marienbad)
超八影片轉DVD,13分鐘
2009
(藝術家提供,由喬瑟琳娜.克魯茲(Joselina Cruz)選出)

在具有催眠效果的影像作品〈無題/再次(馬倫巴)〉當中,亞森.班淖藉由諸多細膩易碎的圖層來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人們熟知的神話故事被大量密集地填入每一個圖層中,創造出了緊密且吸睛的畫面。這樣的複雜度讓此作品與班淖在其他創作當中經常提到的「群聚」(constellations)概念深刻地融合為一。在這個概念中,他提出了許多具娛樂性的並置創作,首先他以法國導演亞倫雷奈(Alain Resnais)的經典電影〈去年在馬倫巴〉(Last Year at Marienbad)作為此影像作品的藍本,並以他自己那充滿完美錯置技巧的「活佈景」(譯註:tableaux vivants-由人於臺上扮演的靜態畫面)來覆蓋這部電影。他將演員們的表演與在不同城市開場的背景合而為一,並將此與雷奈電影中的音樂與字幕做了巧妙結合。如同影片中的主角X與A所說的每一件事情充滿了模棱兩可與不確定一般,班淖在他的影片中也隱藏了演出的地點與真正目的。影片中的環境極度模糊,就像演員們對彼此的漠不關心,呼應著〈去年在馬倫巴〉一片中,難以被人們所歸類的場景安排。如同X對A說:「它一定在某個地方,或許在卡爾施塔特(Karlstadt,位於德國),在馬倫巴(位於捷克),也或許在巴登薩沙(Baden-Salsa,位於德國),更或許就在這裡,在這間房間裡。」他們一定已在某處見過彼此,卻絕非偶然相遇。
–喬瑟琳娜.克魯茲

moffatt_290
崔西.墨費和蓋瑞 .希爾柏格 Tracey Moffatt with Gary Hillberg
他者 Other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7分鐘
2009
(藝術家與雪梨Roslyn Oxley9美術館提供,

由艾力希.格拉斯坎特(Alexie Glass-Kantor)選出)

崔西.墨費的作品〈他者〉是他們影像蒙太奇或「混搭」系列的最後一件作品,這個系列包含了1999年的〈唇〉(Lip)、2000年的〈藝術家〉(Artist)、2003年的〈愛情〉(Love)、2007年的〈命運〉(Doomed)和2008年的〈革命〉(Revolution),墨費時常以攝影、錄像和電影作為創作素材,更藉此去挖掘「身分認同」、「性別」等作為她的主題,特別是關於澳洲的原住民。從墨費先前的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他者〉中用了多樣且豐富的視覺元素,針對被主流電影中所描繪的「原住民」中許多詼諧有趣、且帶有批判意味的即興橋段。她俐落地走在政治正確和剝削間的界線上,〈他者〉以諷刺的方法使用現成的影片去創造令人不安且粗野的述事,用不服從與不退縮的態度瓦解優雅的舉止。取材的範圍來自大眾文化資料庫,包括電影、攝影相片和電視,〈他者〉是一件堅決的作品,思考在無盡的消費脈絡裡的「欲望、地方性、種族與擺脫社會束縛的渴望」。
—-艾力希.格拉斯坎特

meris_290
梅里斯.安吉歐雷堤 Meris Angioletti
14 15 92 65 35 89 79 32 38 46 26 43 38 32 79 50 28 84 19 71 69 39 93 75 10
單頻道錄像,黑白,無聲,12分10秒
2009
(藝術家提供,由弗朗切斯科.曼那寇塔(Francesco Manacorda)選出)

梅里斯. 安吉歐雷堤將其創作興趣放在人們心靈運作程序和將無生命物質變形的潛能上。他的作品〈14 15 92 65 35 89 79 32 38 46 26 43 38 32 79 50 28 84 19 71 69 39 93 75 10 〉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接個一個戴著白面具的舞者,展演著看來與其他舞者間毫無連結的一系列舞蹈動作。這種舞蹈是一個精細轉譯過程,將一個心靈符碼轉為另一個符碼。安吉歐雷堤首先請了一個記憶專家喬安尼.高費拉(Gianni Golfera)去記住圓周率的前二百個數字。高費拉使用文藝復興時期的技法,也就是借用數字形象與字母之間的視覺關連,這讓他能夠以不同的文字準確地回想起那兩百個數字。高費賦予每個字心靈影像,將這些影像教給舞者,接著舞者們再用身體將之表演出來。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以訛傳訛」(Chinese wisper)的遊戲,也就是說,此一將訊息傳達給彼一,再由彼一傳遞給他人,最後隨著每次的傳遞,這個原本的資訊會出現些微的走樣,藝術家正利用這種數學序列,透過傳遞最初為完全抽象形狀的文字去擴充潛在的語義。藉由這個複雜的過程,藝術家有如變魔法地產生了三維轉譯而成的神祕謎題,留待觀者解開。
–弗朗切斯科.曼那寇塔

michael_290
邁克爾.史蒂文森 Michael Stevenson
概率概論 Introducción a la Teoría de la Probabilidad
16釐米影像轉DVD,有聲,25分28秒
2008
(藝術家和Vilma Gold藝廊提供,

由瑪加莉.阿里拉(Magali Arriola)選出)

1979年,一系列的不可思議又具決定性的事件發生在巴拿馬孔塔多拉島。其關乎的是巴拿馬領袖烏瑪爾.托里霍斯(Omar Torrijos)將軍和當任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除了廢黜伊朗國王、古怪的派翠西亞.赫斯特(Patricia Hearst)、陰險的曼紐爾.諾瑞嘉(Manuel Noriega),以及荷西「楚楚」.馬汀尼斯(José de Jesus “Chuchú” Martínez),他不但是數學家和哲學家,同時身兼巴拿馬領袖托里霍斯的朋友、保鏢和建言者。在〈概率概論〉一作中,邁克爾.史蒂文森將各種憂患意識夾雜現實情況、政治賭局以及歷史挫敗事件,這幾種不同的面相元素合併在一起,以此去質疑「歷史」是建立在協商、建構、敘述上。誠如藝術家所言:「或然率(…)變成一種概念化的敍事。如果有另外一條路,那會是命運」。這部影片以一個交替時間序列,用黑白場景描寫了「楚楚」關於機率的著作,再用彩色的俯視鏡頭拍攝正在玩單人紙牌遊戲的人。旁白緩緩的聲線則描述著當時在伊朗所發生的人質危機,起初,美國拒絕提供流亡的伊朗國王政治庇護,而後巴拿馬領袖托里霍斯則抓住這個機會發起談判。這個將軍的行動就如同一個賭徒,他冒險與美國協議旨在推動巴拿馬運河移交的「托里霍斯–卡特條約」,欲讓巴拿馬拿回自從1904年開始被美國佔領的巴拿馬運河區。在這個遊戲中,將軍決定打出國王牌…
–瑪加莉.阿里拉

akhunov_290
維亞切斯拉夫.阿庫諾夫 Vyacheslav Akhunov
提升 Ascent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11分16秒
2004
(藝術家提供,

由維克特.米西安諾(Viktor Misiano)選出)

維亞切斯拉夫.阿庫諾夫為烏茲別克斯坦當代藝術現場的先鋒。從七○年代開始,他的思想以及藝術的實踐挑戰著前蘇聯藝術的正統,當時他還是個畫家。他成功迴避蘇聯現實主義的知覺表象,藉由轉向受「辯士」神秘主義者啟發的主題,接受學院派的正典。他早期作品則是結合了東方關於鳥禽和其他動物的藝術思想,受到土地、沙、泥土等原素所啟發。
到了九○年代中期,阿庫諾夫在他的作品中開始使用一些後現代藝術的手法,如拼貼與挪用。此外,他也從十九世紀的俄國畫家瓦沙里.維拉思切肯(Vasili Vereshchagin)的繪畫中借用了其筆下代表中亞情慾角色的模型,再將它並置於當代烏茲別克的政治圖像中。這些作品,就像是藝術家的社會位置,強化了他作為政治反動者的角色。至九○年代末,,他更進一步擴張他的創作領域,製作大型的裝置和錄像作品。在他多個與賽蓋.堤柴那(Sergei Tichina)合作的影像作品中,它採用線性敘事結合哲學寓言去描述一個簡單實在的故事,這又回到了藝術家本身對於哲學文本的長期興趣所在,這點在〈提升〉(或許是他最好的錄影作品)中又更加明顯可見。
–維克特.米西安諾

korot_290
貝歐.柯洛特 Beryl Korot
佛羅倫絲.南丁格爾 Florence
單頻道錄像,黑白,有聲,10分30秒
2008
(藝術家提供,由蘇珊.索林斯(Susan Sollins)選出)

1975年,ICI策劃了第一個展覽名為:《錄像藝術:美國》(VIDEOART:USA),現在看來,它或許就像是個預言,當年參與展出的許多藝術家如今都被視為這個領域的先鋒。這不只讓美國藝術進入聖保羅雙年展,同時更是ICI前進的一大步。《錄像藝術:美國》也曾展出貝爾.柯洛特和伊拉.史奈德(Ira Schneider)於1972年所合作開創性作品〈七月四號在騷格斯〉(4th of July in Saugerties),其他參展的藝術家還有布魯斯.諾曼(Bruce Nauman)、瓊安.喬納斯(Joan Jonas)、比爾.瓦爾拉(Bill Viola)、彼得.康普斯(Peter Campus)、伊利諾.安丁(Eleanor Antin)、白南準(Nam June Paik)以及史提納和伍迪.瓦蘇爾卡(Steina and Woody Vasulka)。從那個時候開始,柯洛特一直都走在時代的前面,他與作曲家史帝夫.萊許(Steve Reich)合作創作影像音樂劇,如:1993年的〈洞穴〉(The Cave)、2002年的〈三個故事〉(Three Tales),他們共同發展出一個結合錄像裝置、音樂的現場表演以及政治性的內容,劇場呈現的新藝術形式。
把織布機當成早期的電腦是柯歐特作品中的一種隱喻。而針對〈佛羅倫絲.南丁格爾〉一作中,藝術家說道:「我用電腦去織出暴風雪和瀑布的影像片段,這些元素在我們先前的作品已經使用過…而當我再次觀看這些用電腦織成的片段,南丁格爾的名字便浮現在我的腦海裡。」於是,好學的藝術家回頭深讀南丁格爾所留下來的文字,發現這個聰明的女人稱上是早期的女性主義者。這件作品形式優雅,技術創新,在1975年ICI的首次展覽中就向我們展現了柯歐特創作脈絡中那一貫對於社會政治面相的探討。
–蘇珊.索林斯

anja_290
安雅.米德維 Anja Medved
邊境穿越者的自白 Spovednica za tihotapce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22分鐘
2010
(藝術家提供,由查爾斯.艾許(Charles Esche)選出)

斯洛維尼亞籍藝術家安雅.米德維居住創作在一個特殊的城市新戈裏卡(Nova Gorica)。1945年後,義大利和當時的南斯拉夫以一條邊界將這個城鎮一分為二。從此,這條界線代表許多意義。從西方所認為的鐵幕邊緣地區,到六、七〇年代,社會資本主義義大利與鐵托(Marshal Tito)社會主義南斯拉夫的貿易與換匯點。在1991年,它甚至代表了戰區的入口。自從斯洛維尼亞加入歐盟,和義大利和鄰近國奧地利等一起實行邊境管理政策後,新戈裏卡更形同一個三不管地帶。
在這個展中,我特別選擇米德維為2010年第六屆斯洛維尼亞當代藝術三年展所做的這件作品。在〈邊境穿越者的告白〉中,藝術家首先設立了簡單的公用涼亭在戈裏卡的邊界點上,要求每個經過此地的人們給她一些過去六十年來關於這個邊境區的一些照片,她再進一步從這些龐雜的照片中選擇較具代表性意義,接著再和照片持有人進行訪談,問出攝像當下的特殊片刻與相關記憶。隨著一張張相片背後的故事被解開,〈邊境穿越者的告白〉一作的記錄影像揭開的是一個被專斷政治所分割的邊界,且在這些居民身上留下了深刻效應的生動描述。即便如此,這影像中更帶出了當地居民對於過往的懷舊情懷,同時對比於當下的歐洲情勢,以及他們身處全球化狀況下那難言的恐懼。
–查爾斯.艾許

rose_290
崔西.羅斯 Tracey Rose
鬥雞場 The Cockpit
單頻道錄像,彩色,有聲,3分鐘
2008
(藝術家提供,由西門.尼賈米(Simon Njami)選出)

上帝的審判。
在崔西.羅斯的召集之下,一個既不真實,卻又超現實的奇幻法庭,為了一件審判而出現。在她的邀請之下,我們進入了一座被肥皂劇與伊莉莎白一世時期的劇場所玷污,同時又如同漫畫一般的小宇宙。而審判的開始,是藝術家嘲弄自己的閒聊。緊接著,理應無所不知的上帝步入法庭。然而祂卻無從得知這場集會的目的與結果。一個非常清晰可見的耶穌,以祂那失智兒一般的臉龐向祂的父親打了聲招呼。在主要的嬉鬧劇場景中,一個印地安人宣讀出了對上帝的指控。他說:「是上帝,而非惡魔,以殺害全人類為其目標。因此,祂必須獨自對數百萬的亡魂負起責任。」這樣的指控並沒有獲得討論,而此時背景中則出現了一群或許是位於南非小鎮的住家,正被火焰所吞噬著。上帝將被象徵性地被眾人以石頭砸死,而祂那看似代表惡魔的律師(一個如紙牌小丑的角色)則是祂唯一的辯護者。誠如這一幕所表現的,倘若至高無上的上帝不存在了,那麼原本的惡魔將會是什麼?他或許將被迫顯露出自己的懦弱與無助。而這個世界,我們的世界,將再也不是如此的理所當然。
儘管可能被認為是一場喧鬧的喜劇,但崔西.羅斯的〈鬥雞場〉一劇所探討的重要情節卻是始終出現在其作品中,那些與人性對抗的憎恨與不幸。這一次,她將這樣的控訴提升到另外的層次,在某種程度上偶而會使我們想起尼采的哲學思想。對羅斯來說,上帝不止是死了,而且有罪。結束。
–西門.尼賈米

瀏覽藝術家簡介 »
瀏覽策展人簡介 »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