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地景Memo-scape》 黃孫權x 複島團隊

 

立方計劃空間於4月19日舉辦《錄地景memo-scape》,這檔展覽為黃孫權與複島團隊在旗津與鹽埕兩地進行兩年多的深入田野與訪談,創作了各種敘事實驗,其中包含了2012-3年於《不便之真相-新環境藝術主義在旗津》展出的作品〈複島〉,以及2013年尾進行的旗津渡輪行動計畫等。

展覽期間,藝術家黃孫權亦將於5月3日的「藝術與田野」講座中講述本展創作概念。

關於本展

位於高雄的旗津,從清朝為捕烏魚而來建臨時寮屋的移民,歷經了不同文化政體的現代化,是南台灣第一個西化開港的島嶼,有著南台灣第一所公校、第一支打敗日本少棒的本土少棒隊,第一個興建西方教堂與西醫醫院,以及戰後興盛的拆船業與兩千年後興起的遊艇設計製造工業,之後,高雄的市中心從旗津移往鹽埕,構成了戰後高雄最繁榮的洋貨零售與美式酒吧中心。然而,歷史的厚度在急速的經濟發展過程中溶解,旗津在人們心中僅為海鮮夜市的觀光沙灘,例如甫獲國際宜居城市獎的高雄市多項成就之一的「旗津海岸線保護工程」,實則是生態災難的後續,八零年代政府花錢「買」了大量的工業遺留的電石渣作為墊高逐漸流失的海灘基底,在上頭建立起可供旅遊的海灘與現在獲獎的保護工程。而鹽埕,則如風華已過的婦人,在駁二文創帶來的青年觀光人潮景象後一棟棟繁華歷史建物被陸續拆除。

地景變遷既是社會也是生態的。Memo是備忘錄,也是記憶,而scape則是形貌之意。一般的田野計畫,乃為生命史與地方史之記錄,單以社會學或人類學的觀點切入常陷入「凝固的歷史」的再現工作,使得藝術品最終只是泛黃歷史的整理;而與地方或社區的藝術工作又常常限於「社區型」的表達,將藝術能動性限於社區內參與。《錄地景 memo-scape》從工作坊與田野訪談開始,找出能代表社區歷史的老照片,繼之重演凝固的歷史,團隊開始尋找人與景相遇之初,以及現在的人與景的變化,透過尋人尋景,尋人,即以重新聯繫歷史中震盪分離的人情聚合,尋景,即橋接(bridge)歷史與當下之景,透過雙重故事的「復刻」, 創造連結(articulate)人群情感與空間記憶的機制。人群與歷史的田野就是創作過程,作品則是眾人的歷史與當代記憶。《錄地景 memo-scape》乃是重繪諸眾公共歷史(public histories)的實驗行動。(文/黃孫權)
關於黃孫權

現任高師大跨領域藝術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專長包含建築與空間理論、文化與媒體、社會運動與跨領域藝術,香港嶺南大學(2005)和中國美院(2013)客座,前《破報》總編輯。1997號召組織台灣第一場反仕紳化都市運動 「反對市府推土機」,曾參與台灣與香港多項社會與媒體改革運動。近年開始從事策展與藝術創作,在高雄成立「搗蛋藝術基地」,作品曾參加深圳香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我們家在康樂里/城市光柵》(2007)、《日常生活的一天》(2013),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雙年展《烏托邦出櫃》(2014)。策劃過《寶藏巖GAPP》(2003-4)、《覹空間》(2012),高美館的《侯淑姿個展 ─ 望向彼方亞洲新娘之歌》(2010)、高雄市勞工博物館的《跨國候鳥在台灣》移工展(2011),《生日說書人暨在地歷史攝影展》(2011)、《無地之愛 ─ 在田野與社會性空間中的藝術》(2014)等展覽。著有《綠色推土機》,譯有《自己幹文化-英國九零年代的派對與革命》。

關於複島團隊

為高師大黃孫權教授於2011年底組成,關注田野、空間與藝術生產,因應基地條件組織不同底藝術家參與。擅以科技技術聆聽/記錄底層生活,改造現存社會條件或干擾主流意見,並陳藝術家與民眾的張力辯證關係,讓政治正確在對抗的作品中出現而非藝術家單方面的正當性宣稱。其作品〈複島〉,創造了自動敘事機器(auto-narration machine)與利用開源碼製作的AR軟件進行旗津的空間歷史探究,曾獲國藝會、文化部、高雄市文化局補助,於高雄多處進行展出

開幕:2014.4.19(六) 下午3-6點
展期:2014.4.19-2014.5.25
開放時間:周三-日 下午2-8點 (周一、二不開放)
地點:立方計劃空間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展覽贊助: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空間贊助: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Date:
Back To Top

參觀資訊

公館立方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02)23689418
開放時間:週三~週日,下午2~8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36巷1弄13號2樓)
水源市場東側-東南亞戲院後方巷弄,「山嵐拉麵」與「愛妮雅化妝品」之間的白色小門

立方7F
開放時間:週三~週六,下午2~7點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41號7樓
(02)23636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