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孫權一年講堂: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
立方空間邀請社會行動者、文化學者黃孫權開講,他將以「諸眾之貌」為主題,結合其長期研究與社會運動實踐的經驗,並以其所領軍集結成立之「諸眾之貌─亞洲運動影像資料庫」(Multitude.asia)平台中的內容為基礎,每月進行一講(每講3小時),以具思想脈絡、系統性的方式帶領學員深入亞洲、瞭解今日亞洲社會運動的面貌。
風入松——陳界仁講座與放映
本次講座陳界仁將以〈殘響世界〉為例,談他如何從「聆聽」由殘餘的樂生療養院院區與捷運機廠工地所構成的巨大破洞,傳來仍持續折射與變化的各種聲響中,一步步走到可見視域之外與之後的「世界」,並藉此「世界」展開與當前「現實」進行再對質的多重辯證運動。並於演講結束後放映「殘響世界回樂生」的後紀錄短片〈風入松〉。
春之當代夜:「檔案熱─關於檔案的實踐與方法」系列講座
本系列講座邀請了四組講者,就當今藝術生產中對於「檔案」的重視與運用而展開討論。講題與講者如下:一、洪子健和陳瀅如:藝術家如何、為何運用檔案;二、孫松榮和龔卓軍:檔案與思想型態;三、董冰峰:檔案與發言權;四、澎葉生:田野、紀錄與檔案。
講座「沖繩做為方法:藝術.基地.交換體系」 -龔卓軍、高俊宏
本場講座將介紹一些沖繩當代藝術的多元實踐樣態及其與台灣的交流現狀,如電影導演高嶺剛、建築師真喜志好一、佐喜真美術館、小舟(las barcas)攝影雜誌等,以期為同為東亞淪落者的台灣當代藝術思考,帶來不同的觀點與「小舟式基地」思考的嶄新邏輯。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細數台灣禁歌與淨曲」-徐睿楷
立方計劃空間特別邀請對台灣禁歌有深入研究的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來談台灣的「禁歌與淨曲」,帶我們進一步了解當初是在怎麼樣的政治環境因素之下,歌曲成為被禁止或被淨化的語言的。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多重聆聽」大衛・圖伯與澎葉生對談
十九世紀末,麥克風、收音機、錄音機等電子聲響設備陸續發明和普及後,不只影響了現代音樂與聲響文化,也同時改變了人們聆聽的方式。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大衛・圖伯(David toop)以及澎葉生(Yannick Dauby)兩位藝術家就其各自創作與和現代多重聆聽的途徑:音景的聆聽、錄音的聆聽、播放音樂的聆聽、展覽聲響的聆聽等展開對談。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立體聲陽台趴」暨講座「配樂(不止是配角)──一種當代的作曲情境」
本場講座邀請有多年配樂經驗的柯智豪主講與Fish The、鄭各均共同討論「配樂」這種當代的作曲情境。並於講座後,在立方計劃空間陽台舉辦「立體聲陽台趴」音樂/聲響表演。
講座「柳宗悅與民藝運動:摸索兩個時代性的再連結」-鄭陸霖
鄭陸霖將藉由這場講座,試著對大家或許已熟知的柳宗悅與民藝運動做一次「再介紹」,先回到柳宗悅發想與奔波民藝的時代,出於詮釋的真摯,對我們自己跨越時空的連結衝動做一些限定,然後在「柳宗悅如何回應其時代」的觀看位置上,大膽(而「粗暴」)地一同摸索日本民藝運動對受困於當代的我們的可能啟示。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沒有校園的民歌」-范揚坤、黃國超、鍾永豐、何東洪
「民歌」既傳統又基進,既鄉土又現代。如果民歌不只是「校園民歌」或「小清新」,我們要如何理解它?我們特邀請了范揚坤、黃國超、鍾永豐與何東洪四位學者暨音樂實踐者進行連續三場交叉討論的講座,深入「民歌」如何被傳唱、紀錄,如何從歷史走到現代等議題。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實踐」、「現代工人與民歌論述」-黑手那卡西與張釗維
立方計劃空間特別邀請黑手那卡西與《誰在那裡唱自己的歌》的作者、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分別針對「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實踐」以及「現代工人的民歌論述」兩個主題,從當今台灣所面臨文化、政治、經濟狀態出發,再深入世界與歷史的範疇,進行各自獨立又相互對話的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