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2024年夏天的「陌生鄰居」講座系列從「邊界烤」的主題意識出發,邀請印尼、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研究者、作家、藝術家藝術家共3組講者,透過文學、視覺、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角度,連續三個週六於立方展開對於民族和國族邊界的多維度討論。「陌生(人)」(Stranger)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指的是「柵欄外的人」,亦即化外之民。「陌生鄰居」系列講座源自對於臺灣南向政策的一些思考。
星叢結社
《策展學》第十一期〈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試圖從策展角度出發,討論多重宇宙本體認識論生態系的可能性。「星叢結社」作為相應的活動,旨在策展人、藝術家和其他參與者之間,以「對話」、「溝通」的方式建立連結。一如星座的集結,「星叢結社」主張經由結社的形式來構建此生態系,而這個理念的實現,仰賴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以及差異的本體認識論之間的交流對話。
駐地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會
瑞士亞洲協會今年度與台北立方計劃空間合作,協助由亞洲協會「亞洲駐地計畫」所推選出的瑞士獨立策展人Giada Olivotto至台北進行兩個月的深度研究考察。洪建全基金會自2023年起,與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簽署成為國際合作夥伴,資助台灣藝術家前往歐洲駐村。
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X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策展暨創作論壇
策劃2012台北雙年展的德國策展人暨作家Anselm Franke(安森.法蘭克) 與韓裔丹麥藝術家 Jane Jin Kaisen(簡.金.凱森)應鳳甲美術館「202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邀,於八月中下旬來台灣進行展覽相關之田野研究。
2022-2023學實學校|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自2016年開始,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規劃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過去幾年對人與技術物之間的關係及其歷史,學實學校2022年的主題將著重在技術物對於集體記憶、認同與情感乃至歷史建構等等的關係。
封閉作為方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讀書會暨藝術家線上座談
立方舉辦藝術家線上座談,邀請本計畫之共同研究與腳本撰寫者陳璽安,與藝術家一同線上聊聊關於本次計畫背後的思維,以及希望通過本作品深入討論的諸多面向。
2021學實學校|天工開物III ——藥與疫、物與神
在2020年全球經歷了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個人的與集體的生活皆遭逢劇烈的改變,2021年,學實學校將對現代生活裡的「藥/病/毒」這幾個概念重新思考:對我們(人)而言,藥、病或毒的認知和判定為何?其背後與之應對的精神與信念,乃至於與當代政治、經濟與科學系統如何共構塑造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0學實學校|不死之軀——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
2020年的學實學校持續推進,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本年度學實學校以「不死之軀」為總主題,其中子題包括「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等概念,以此深入探索在不同社會觀念、知識系統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未來生命觀。
2019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II
本年度的5場專題 / 對談講師包括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學者李尚仁;長年投入部落田野工作、對現代醫療之於原住民族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文化研究者蔡友月;以傳統民間譚中的多元觀點講演民俗醫療演變的藝術家楊雨樵;以及親身投入薩滿療癒、實踐與文化研究的藝術家陳瀅如等。
2018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科技史
「學實學校」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全系列講座自2018年8月持續至2019年3月,總計共12場次,講師包括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與李士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