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鄰居」系列主題講座(邊界烤衛星計畫)
2024年夏天的「陌生鄰居」講座系列從「邊界烤」的主題意識出發,邀請印尼、馬來西亞與臺灣的研究者、作家、藝術家藝術家共3組講者,透過文學、視覺、歷史、社會及政治的角度,連續三個週六於立方展開對於民族和國族邊界的多維度討論。「陌生(人)」(Stranger)一詞在希臘文原文指的是「柵欄外的人」,亦即化外之民。「陌生鄰居」系列講座源自對於臺灣南向政策的一些思考。
星叢結社
《策展學》第十一期〈本體認識論的繁盛倫理〉試圖從策展角度出發,討論多重宇宙本體認識論生態系的可能性。「星叢結社」作為相應的活動,旨在策展人、藝術家和其他參與者之間,以「對話」、「溝通」的方式建立連結。一如星座的集結,「星叢結社」主張經由結社的形式來構建此生態系,而這個理念的實現,仰賴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以及差異的本體認識論之間的交流對話。
駐地研究計畫經驗分享會
瑞士亞洲協會今年度與台北立方計劃空間合作,協助由亞洲協會「亞洲駐地計畫」所推選出的瑞士獨立策展人Giada Olivotto至台北進行兩個月的深度研究考察。洪建全基金會自2023年起,與荷蘭皇家視覺藝術學院Rijksakademie簽署成為國際合作夥伴,資助台灣藝術家前往歐洲駐村。
安森.法蘭克(Anselm Franke)X 簡.金.凱森(Jane Jin Kaisen)策展暨創作論壇
策劃2012台北雙年展的德國策展人暨作家Anselm Franke(安森.法蘭克) 與韓裔丹麥藝術家 Jane Jin Kaisen(簡.金.凱森)應鳳甲美術館「202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之邀,於八月中下旬來台灣進行展覽相關之田野研究。
2022-2023學實學校|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自2016年開始,以年度為單位進行規劃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過去幾年對人與技術物之間的關係及其歷史,學實學校2022年的主題將著重在技術物對於集體記憶、認同與情感乃至歷史建構等等的關係。
封閉作為方法—「封閉世界的設定集」讀書會暨藝術家線上座談
立方舉辦藝術家線上座談,邀請本計畫之共同研究與腳本撰寫者陳璽安,與藝術家一同線上聊聊關於本次計畫背後的思維,以及希望通過本作品深入討論的諸多面向。
2021學實學校|天工開物III ——藥與疫、物與神
在2020年全球經歷了Covid-19新冠疫情的衝擊,個人的與集體的生活皆遭逢劇烈的改變,2021年,學實學校將對現代生活裡的「藥/病/毒」這幾個概念重新思考:對我們(人)而言,藥、病或毒的認知和判定為何?其背後與之應對的精神與信念,乃至於與當代政治、經濟與科學系統如何共構塑造了人與環境的關係。
2020學實學校|不死之軀——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
2020年的學實學校持續推進,以人類對於「永生」的慾望為出發點,及醫療知識對人類生、死經驗的中介與影響,逐場次地推展關於科技發展下對未來生命想像的討論。本年度學實學校以「不死之軀」為總主題,其中子題包括「續命術」、「數位替生」與「賽伯格」等概念,以此深入探索在不同社會觀念、知識系統及技術發展進程中的未來生命觀。
2019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 II
本年度的5場專題 / 對談講師包括西方科學史與醫學史學者李尚仁;長年投入部落田野工作、對現代醫療之於原住民族生活有著深刻見解的文化研究者蔡友月;以傳統民間譚中的多元觀點講演民俗醫療演變的藝術家楊雨樵;以及親身投入薩滿療癒、實踐與文化研究的藝術家陳瀅如等。
2018學實學校|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科技史
「學實學校」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繼2016年「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及2017年的「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之後,2018年的學實學校以「天工開物──現代生活與技術史」為主題,更聚焦於探討人與物的關係及其歷史,以及我們如何面對和回應。全系列講座自2018年8月持續至2019年3月,總計共12場次,講師包括黃孫權、李尚仁、劉妍、謝英俊、徐文瑞、洪廣冀與李士傑等。
2017一年講堂:歷史與身體、網絡與社會
「學實學校」(Praxis School)是立方計劃空間的系列主題講座/工作坊計畫,延續2016年邀請藝行者(artivist)黃孫權教授,講授為期一年的講堂及策展實踐「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之後,2017年邀請了四位不同領域的社會實踐者/文化研究者擔任講師:王柏偉、王墨林、黃孫權及李士傑,分別以「我的身心歷史」、「冷戰時空下的歷史脈絡」與「網絡與社會」為題規劃三單元的講座/工作坊。
「雙束現實」國際論壇 (《現實祕境》第二階段)
「雙束現實」論壇延續2016年台北《現實秘境》展覽的核心議題──以冷戰歷史經驗及其影響為線索,重新思索當下亞洲內部彼此之間、以及亞洲與世界關係,特別邀請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台灣三地的學者、藝術家、研究者與策展人共聚討論。論壇將從各別的區域研究、亞洲冷戰經驗的不同切面出發討論,期冀匯聚不同觀點,並思考、挖掘更深層社會歷史的、文化潛流中的當代現實,本論壇活動期冀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提供出更多理解當下亞洲現實更廣闊的視野。
澎葉生和蔡宛璇——《獻給社群的三個短片》第20屆雪梨雙年展參展作品放映暨講座
藝術家澎業生(Yannick Dauby)與蔡宛璇自2004年起以合作方式進行聲音、影像、出版、工作坊等的創作計畫。這次立方計劃空間很榮幸能夠邀請到兩位藝術家於本空間播映其受邀參與第20屆雪梨雙年展的三部影片,並進行藝術家導覽講座。
人工(聲響)甘味劑─巴尼‧海卡爾聲音工作坊
《現實秘境》國際聯展一共邀請13組國內外藝術家參展,其中來自新加坡的藝術家巴尼‧海卡爾(Bani Haykal)將在台北進行三週的駐地創作。2016年12月3日晚上7點,巴尼將於立方計劃空間舉辦《人工(聲響)甘味劑》聲音工作坊。
黃孫權一年講堂:諸眾之貌──亞洲社會運動群像
立方空間邀請社會行動者、文化學者黃孫權開講,他將以「諸眾之貌」為主題,結合其長期研究與社會運動實踐的經驗,並以其所領軍集結成立之「諸眾之貌─亞洲運動影像資料庫」(Multitude.asia)平台中的內容為基礎,每月進行一講(每講3小時),以具思想脈絡、系統性的方式帶領學員深入亞洲、瞭解今日亞洲社會運動的面貌。
風入松——陳界仁講座與放映
本次講座陳界仁將以〈殘響世界〉為例,談他如何從「聆聽」由殘餘的樂生療養院院區與捷運機廠工地所構成的巨大破洞,傳來仍持續折射與變化的各種聲響中,一步步走到可見視域之外與之後的「世界」,並藉此「世界」展開與當前「現實」進行再對質的多重辯證運動。並於演講結束後放映「殘響世界回樂生」的後紀錄短片〈風入松〉。
春之當代夜:「檔案熱─關於檔案的實踐與方法」系列講座
本系列講座邀請了四組講者,就當今藝術生產中對於「檔案」的重視與運用而展開討論。講題與講者如下:一、洪子健和陳瀅如:藝術家如何、為何運用檔案;二、孫松榮和龔卓軍:檔案與思想型態;三、董冰峰:檔案與發言權;四、澎葉生:田野、紀錄與檔案。
講座「沖繩做為方法:藝術.基地.交換體系」 -龔卓軍、高俊宏
本場講座將介紹一些沖繩當代藝術的多元實踐樣態及其與台灣的交流現狀,如電影導演高嶺剛、建築師真喜志好一、佐喜真美術館、小舟(las barcas)攝影雜誌等,以期為同為東亞淪落者的台灣當代藝術思考,帶來不同的觀點與「小舟式基地」思考的嶄新邏輯。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細數台灣禁歌與淨曲」-徐睿楷
立方計劃空間特別邀請對台灣禁歌有深入研究的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來談台灣的「禁歌與淨曲」,帶我們進一步了解當初是在怎麼樣的政治環境因素之下,歌曲成為被禁止或被淨化的語言的。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多重聆聽」大衛・圖伯與澎葉生對談
十九世紀末,麥克風、收音機、錄音機等電子聲響設備陸續發明和普及後,不只影響了現代音樂與聲響文化,也同時改變了人們聆聽的方式。本次講座特別邀請到大衛・圖伯(David toop)以及澎葉生(Yannick Dauby)兩位藝術家就其各自創作與和現代多重聆聽的途徑:音景的聆聽、錄音的聆聽、播放音樂的聆聽、展覽聲響的聆聽等展開對談。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立體聲陽台趴」暨講座「配樂(不止是配角)──一種當代的作曲情境」
本場講座邀請有多年配樂經驗的柯智豪主講與Fish The、鄭各均共同討論「配樂」這種當代的作曲情境。並於講座後,在立方計劃空間陽台舉辦「立體聲陽台趴」音樂/聲響表演。
講座「柳宗悅與民藝運動:摸索兩個時代性的再連結」-鄭陸霖
鄭陸霖將藉由這場講座,試著對大家或許已熟知的柳宗悅與民藝運動做一次「再介紹」,先回到柳宗悅發想與奔波民藝的時代,出於詮釋的真摯,對我們自己跨越時空的連結衝動做一些限定,然後在「柳宗悅如何回應其時代」的觀看位置上,大膽(而「粗暴」)地一同摸索日本民藝運動對受困於當代的我們的可能啟示。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沒有校園的民歌」-范揚坤、黃國超、鍾永豐、何東洪
「民歌」既傳統又基進,既鄉土又現代。如果民歌不只是「校園民歌」或「小清新」,我們要如何理解它?我們特邀請了范揚坤、黃國超、鍾永豐與何東洪四位學者暨音樂實踐者進行連續三場交叉討論的講座,深入「民歌」如何被傳唱、紀錄,如何從歷史走到現代等議題。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實踐」、「現代工人與民歌論述」-黑手那卡西與張釗維
立方計劃空間特別邀請黑手那卡西與《誰在那裡唱自己的歌》的作者、紀錄片導演張釗維分別針對「黑手那卡西的音樂實踐」以及「現代工人的民歌論述」兩個主題,從當今台灣所面臨文化、政治、經濟狀態出發,再深入世界與歷史的範疇,進行各自獨立又相互對話的座談。
交响計劃-第二聲部:訊號
「交响計畫」就是依據對藝術家的分析與延伸,安排更為聚焦的「講述」,通過講演者讓我們得以更細微且更寬廣地穿透在藝術家與聲音藝術之間,並藉此有效率的話語生產匯集出一個關於該藝術家的專業檔案。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重探『現代』與『鄉土』」講座-鍾永豐、何東洪對談
本講座邀請交工樂隊詞作者鍾永豐與民眾音樂學者何東洪,從「聲音治理/人民/民謠」的角度來探討人民-現代主義/現代化中的失落的人、現實主義觀點下具體的、生活中的人、土地與自然;、詩的介入,詩與歌的關係-台灣與美國的脈絡下的差異和在地的生產性等議題。
柏林與札幌的藝術實驗經驗分享會
本場講座邀請陳璽安、鄒逸真、洪韻婷和藍洪祥等四位年輕藝術工作者分享他們在柏林、札幌經營藝術空間、活動與駐村的親身經驗。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 :「當初音不再只是未來」講座-黃大旺與黃建宏
本次「聲音與時代」講座邀請了到「人間音樂百科」黃大旺來擔任講者,並邀請到對日本動漫別有研究的學者黃建宏擔任回應人,從多種角度探究初音未來背後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現象。
聲音與時代系列講座 第四季:「聽見台北,以及更多」-澎葉生(Yannick Dauby)
本場講座邀請到澎葉生親自介紹其所創作的專輯:《Taî-pak thiaⁿ saⁿ piàn(台北聽三遍)》,並分享相關田野錄音、聲音紀錄片、實驗音樂...等聆聽實踐。
張翠容〈2012世界新方向〉講座
立方計劃空間於2012年舉辦《委內瑞拉的底層革命》(Venezuela From Below ) 展覽。為讓觀眾更深入瞭解本展的知識背景,特邀請曾深入報導拉丁美洲社會主義革命狀況的香港資深記者與國際問題評論家張翠容來台開講。